我妈要来很长时间我又不忍心拒绝她,怎么办?

那现在流行什么?微信 微博貌似更惨,很多回复就一个字,有的还过几天才回复,朋友圈全是玻璃心 让谁看不让谁看折腾明白了也不想发了。如今社会发展人与人交流甚至喘气都感觉好累

我公公也是,这次来一个月,这不没几天就要试图改变我们生活习惯…话说我回国都随便他们怎么安排,咋的来了这里还得我让着呢。我妈估计来一周就要和我吵架。并不是不孝顺,但是有些家庭里的成员就是不适合长期住在一起的,见面少更加客气

都是喜欢控制别人,如果你被控制了他们会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地位。

真是不能住在一个房子,住不同房子也比一个屋檐强多了,认识的外国人去孩子家住也就两三天,没听说更久的。我们家人每次来都是不欢而散,而且回去还和亲戚和婆家数落我们俩各种不是,优点从来都没有提过,满满全缺点。所以不但在这的时候不开心,回去还有至少半年后遗症。每来一次我心里阴影一层,做梦都是他们朝我吵架的狰狞面孔,感情就因为这些不愉快越来越淡,真的想起他们来就抑郁。各家都有各家问题,做孩子的特别容易被安上没良心不孝顺的帽子,做孩子的也很苦好吧,让自己最不开心的是自己的父母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原本的避风港和后盾,成了暴风港和矛盾。

哎 带小孩这几年只有累字,看完这帖子只想到将来我小孩要是这么对我,真是心寒死了。。

我能理解你,我跟我妈也是这样,推荐你一本书,the body keeps score,对原生家庭有负面情绪影响的我觉得都可以看看,有中文翻译版

从佛洛依德的角度来说确实如此,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虽然也有其他大家比如阿德勒强调把自我从过去中解放出来,强调人生责任和选择权利其实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一个在遭受了不行童年,有用偏差人格的人,你要怎么指望他能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然后去通过接触精神分析,自我升华而达到修复童年,把一切重新掌握到自己手里?

即便是阿德勒,他也主张要解除人际关系的束缚:我爱你是我的问题,与你无关;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是你的问题,与我无关;每个人都可以是分离而独特的,你只需要关注自己的问题。我大中国最糟粕的价值观就是很多父母都借助爱的名义来对子女进行支配和控制,然后再用孝顺压死你的自我意识。

”你孩子还小,现在经历充沛,可以觉得未来我要独立,我的子女也会独立,当你老了也剩一个人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合家团圆,很多时候就靠子女那点念想了,子女在不往来真的挺可悲的。
这就是我说的代入感来看的话,这个母亲很可悲。
国情不同,我们不是西方人“

如果一个人生活的快乐来自于外部,而不是自己充实的内心,无论怎么做都是不能被满足的。中国的国情就是父母和子女共生,最后集体不幸福。

这个主意不错!

强迫性付出
即使很累很自我牺牲,也要为了孩子好而去付出。无论多疲惫,也很难停止下来。根据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理论:

父母的爱是一个从100分渐渐变成60分的过程。

在孩子刚刚出生半年内,父母需要细心地全面地照料,但过了那段时间,随着孩子从绝对依赖、到相对依赖,到独立,父母也要开始回到自己生活里。

60分是刚刚好、量力而为。

孩子不需要时,不要过度付出。

你和你老公离了吧

负责人的说,大部分的英国人估计都比楼主和家人亲近吧

15+4=19

说得好!人生最可悲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可以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也请日后不要道德绑架孩子。生孩子是你的选择,被出生不是孩子的选择。

纯理性分析你说的没错。但是成年后子女跟父母继续有亲密的来往,孩子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也并不一定仅仅从照顾与被照顾。我觉得很多时候就是要选择性的忽视让让自己不爽的清晰。换角度思考,有选择的解读彼此的语言和行为。不要过多的纠结得与失,因为归根到底,彼此间还是互相保佑最诚挚的原意。

龙找龙,凤找风,驼背找虾公!

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

自从成龙大哥离开英华园那天起,就注定了英华园的命运了!

生孩子来投资,想法很独特。

听上去, 感觉楼主有心理或精神疾病, 建议先去看医生, 彻底治好后,再让妈妈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