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般不太干涉孩子的社交圈,这话我自己都不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出自《战国策·齐策三》,这句话我非常认同。

社交是人生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全托幼儿园和学校生活,基本每天和同学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是5个小时打底,算上before和after school的时间,可能会有8-10个小时。但每天和父母有质量的沟通交流 - 催促穿衣服,吃饭,刷牙洗漱,写作业什么的不算,可能不到2小时。

所以朋友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深远。

我的孩子分别是10岁和5岁。从他们上幼儿园,开始群居生活那一天起,我就很注意观察他们的交友情况。我会酌情避免他们与某些朋友建立进一步的友谊,这听起来是像个充满控制欲的妈妈,但是不要误会。

没有父母会希望孩子们围在不爱上学,早早就开始喝酒抽烟,满嘴污言秽语取笑别人,或把自己家孩子当傻瓜一样的朋友周围。

如果没有特别要命的坏习惯,我一般不太干涉孩子的社交圈。在他们向我说起朋友时,保持一种不加评判的佛性,和略感兴趣的口吻,多听少说通常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之后可以通过观察朋友的言行,了解朋友的家庭,他们有什么喜好,都说些什么话题来进一步判断。

有时我会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有的人拿东西或者做事前,会礼貌的征询主人的同意,在门口摆放好鞋子,随时说谢谢。也有的孩子一旦输了游戏就会闹脾气,一个孩子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都带着自己原生家庭的印记。孩子们虽然都是单纯的,我确实更偏向多去创造机会和对他们有积极影响的朋友们呆在一起。

我会把我的朋友们介绍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舒适的友谊氛围,向孩子们展示,他们有很多机会与其他人建立友谊,我希望通过我的言传身教,可以传达给孩子什么是健康的社交模式。时间长了,孩子自然有能力分辨什么是好的友谊,朋友的存在是互相促进和支撑,而不是传递负面情绪,取笑他们或让他们陷入困境。

我的女儿有时会跟我抱怨她的某个朋友太霸道(bossy),我会告诉她,如果你朋友的某些行为或者言语让你感到不舒服,告诉他们。如果你觉得和某个人在一起带给你太大的压力,你也有权选择不和他们做朋友。

对朋友抱有正确的态度和心态,在以后的人生中,多少次的选择朋友,选择工作伙伴,选择伴侣,都会给孩子带来益处。而避免用威胁控制来维系一段感情,或者走到另一个极端一味委曲求全。

作为父母,为孩子筛选朋友圈,不是简单粗暴的禁止孩子和坏朋友往来,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诋毁他的朋友,从而质疑孩子的交友眼光。不在人前人后随意评论他人,也是孩子会从你的身上学到的品质。

时间是友谊的粘合剂,和好的朋友在一起的时间越多,越可以获得正能量。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只要平衡好接触时间,慢慢就可以帮孩子建立一个稳定的交友圈。

除了学校,现在的孩子都会有各种兴趣爱好班,有时好朋友不一定是每天见面的同学,反而由于同样出色的兴趣爱好产生出坚固的友谊。作为父母,该出手时就出手,有时为了帮孩子结交朋友,说不得,硬着头皮也要好好的跟别人家的孩子家长好好套近乎了。我就曾经为了娃,努力跟第一次见面的妈妈攀谈,然后请他们家的孩子,教我家娃魔方。

我也试过学前班新开学时,在学校门口,被一手抓着自家娃,一手准备好手机的英国妈妈,要求留给她联系方式,希望放学后可以约着玩。那个时候真的特别能理解每个父母为了娃的朋友圈都没少操心。

适当控制孩子的朋友圈,在某些时候,朋友对他们的影响比作为父母的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