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枪鱼罐头如何杀死一头海豚

今天我们的餐桌上,有大量食材来自海洋。除了传统的本地近海海产品,远涉重洋来到我们身边的物种也很多:

深海鳕鱼堡中的鳕鱼,是来自北太平洋的黄线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金枪鱼刺身或金枪鱼罐头,则是来自热带海域的金枪鱼Thunnus spp.或鲣Katsuwonus pelamis;法国银鳕鱼和法国没什么关系,和鳕鱼也没什么关系,它们是来自南极附近海域的小鳞犬牙南极鱼 Dissostichus eleginoides……

我们常说的“银鳕鱼”属于鲈形目南极鱼科犬牙南极鱼属,而真正的鳕鱼则指的是鳕形目鳕科鳕属下面的三种鱼。 ↑

得益于渔业和现代物流的发展,我们可以吃上这些看似在地理距离上离我们十分遥远的美味海产品。不过,与我们对它们味觉上的熟悉相比,我们对它们是怎样从茫茫大海中来到我们身边这件事,知之甚少。就让我们从我们熟悉的金枪鱼开始说起。

No.1

被困的海豚

在遥远的东太平洋,金枪鱼捕捞的目标鱼种是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大眼金枪鱼T. albacares和鲣。

鲣与其他金枪鱼同属于鲭科。尽管中文名不带“金枪鱼”,但鲣鱼也属于金枪鱼类,它的英文俗名为“skipjack tuna”。 ↑

对于金枪鱼这一类海中游泳健将,早期人们捕捉它们使用的是活饵竿钓的方式。尽管效率不那么尽如人意,但竿钓的方式对金枪鱼的选择性较高,捕鱼人每一竿钓上来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那些形如炮弹的肥美金枪鱼类。

海中集群的金枪鱼。 ↑

直到上世纪50年代,随着合成渔网技术和船舶动力的升级,围网渔业得以发展。部分美国的金枪鱼捕捞者放弃了效率低下的竿钓,转而使用围网技术来捕捞金枪鱼。所谓围网,就是一种长度可以绵延一至两公里,高度可达到两三百米的巨大网具。当发现鱼群后,围网作业的渔船就拖着网的一端快速包抄鱼群。当完成对鱼群的包抄后,底部的网口也被收紧,鱼群便被一网打尽。

围网渔业作业示意图。1. 围网渔船包围鱼群;2. 浮子;3. 沉子;4. 围网底部被收紧,随后被拉上渔船。 ↑

这种叫做围网的渔具大大提高了金枪鱼的捕捞效率和捕捞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

在东热带太平洋,金枪鱼并不都是单独出现。有时在饵料的因素下,它们会和海豚结伴出现。因此有经验的金枪鱼捕捞者,常常利用海面上成群的海豚定位黄鳍金枪鱼的踪迹。

而当时的人们在捕捞金枪鱼时,并不会刻意区分海豚和金枪鱼,一旦发现海豚和金枪鱼的踪迹后,便利用巨大的围网,将海豚和金枪鱼一股脑全抓回来。这样捕捞到的渔获物,自然是包含了金枪鱼和无辜入网的海豚。

这种包含了海豚的金枪鱼渔获物,被形象地称为海豚集(dolphin sets)。

金枪鱼围网中的点斑原海豚。 ↑

这一不加选择的捕捞方法导致了大量海豚的死亡。据估计,在20世纪60年代,每年因金枪鱼围网捕捞导致的海豚死亡数量在十万头以上。

东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中,死亡数量最多的两种海豚,点斑原海豚和东方长吻原海豚的年死亡数量。↑

金枪鱼围网捕捞导致的海豚大量死亡,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担忧。这一担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国在1972年通过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MMPA)。自那以后,环保组织便通过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禁止在美国出售这种渔获中包含海豚的金枪鱼。面对这样的大环境,金枪鱼捕捞业者也不得不改进捕捞的方式,以降低对海豚的误捕率,而对于意外被捕的海豚,也积极提供救助。

美国商务部推出的“Dolphin Safe”标识。 ↑

直到近几年,东太平洋每年因渔业捕捞造成的海豚死亡数量已降至1000头以下,是半个世纪前的几百分之一。金枪鱼和海豚问题,是一场人类没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悲剧,但它仍存在着一定的积极的意义:自那以后,人们才意识到渔业捕捞中误捕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关注渔业误捕的问题。

No.2

兼捕:渔业的阴影

在渔业中,这样的误捕被称为Bycatch,中文翻译为兼捕、混获或副渔获物。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05年的统计报告中,将兼捕定义为所有的非目标种类的动物渔获。

尽管世界范围内对于兼捕的普遍关注,在近几十年才出现,但实际上兼捕问题由来已久,它与渔业捕捞一直相伴相随。

人们会选择合适的渔具,捕捞他们想要的目标渔获物。比如秋刀鱼舷提网(一种敷网)主要用于捕捞秋刀鱼;而围网则被用于捕捞像金枪鱼、马鲛鱼等集群性较强的海洋中上层鱼类。

敷网指的是将网预先水平架设在水中,等待、引诱或驱赶捕捞对象来到网的上方,随后将网提出水面,捕捞渔获物的一类网具。秋刀鱼舷提网工作原理:将架设在船体两侧的网(舷提网)预先铺设在水中,利用秋刀鱼的趋光性,用集鱼灯诱集鱼群入网,然后收网捕捞上船。 ↑

但无论是捕捉某一种类还是捕捉多个种类的渔获物,都没办法做到完全的选择性捕捉,一定会不可避免地捕获到非目标种类或不合规格的种类。所以由此看来,兼捕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在从事捕捞作业时,缺乏选择能力的结果。

这样超出人们预期的渔获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意外之喜。一些低价值的、配额之外或受法规限制的兼捕渔获物,会被抛弃。而这些渔获物在被抛弃时,大多已经死亡或即将死亡。因此,兼捕首先带来的,就是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浪费。

使用拖网捕捞虾时产生的大量兼捕渔获物。有时这些兼捕渔获会被加工成饲料 ↑

对于高繁殖率、高自然死亡率的物种而言,兼捕带来的影响或许不那么大;但对于如鲸豚、海龟、海鸟在内的,低繁殖率、低自然死亡率的物种而言,兼捕带来的影响则要大得多。在兼捕的影响下,一些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大量减少,一些物种甚至走上了灭绝的道路。

延绳钓是一种主要捕捉包括金枪鱼、剑鱼在内的高价值鱼类的渔具。它放出一根长长的干线,利用浮子漂浮在水面,在干线之下又连接许多挂着鱼钩的支线,相当于一次性放下了成千上万个鱼钩。

延绳钓示意图。 ↑

这样的捕捞方式,却意外造成了海鸟的死亡。在船员给鱼钩上挂饵料或丢弃内脏时,极易引来海鸟抢食。如果前来抢食的海鸟稍有不慎,就会被带饵的钩子勾住,在水中淹死。

据国际鸟盟的海鸟研究者估计,每年因延绳钓死亡的海鸟数量大约在160000只左右,而这其中受影响较大的鸟类包括信天翁和海鸥等。研究还发现,近年来信天翁种群数量的减少与延绳钓有着密切联系。

被流刺网误捕的鸟类。 ↑

而体型相对较大,游泳速度又不快的海龟,自然也极易受到兼捕的威胁。统计数据表明,1990年至2008年间,在世界范围内因刺网、拖网及延绳钓兼捕到的海龟数量约为85000只。

刺网捕捞的对象十分广泛,它们被设置在水中,依靠浮力将网垂直张开。过往的鱼虾蟹贝便被刺挂在网上 ↑

但这个数据仅仅基于一小部分观察和记录的渔业报告,因此,全球渔业中真实的海龟兼捕量数据,可能还要大两个数量级。

底拖网示意图。 ↑

对于小型鲸豚类来说,刺网、流刺网、围网,哪一个都是巨大的威胁。兼捕对小型鲸豚类的影响,我们更为熟悉的可能是加州湾鼠海豚Phocoena sinus的故事。

加州湾鼠海豚最大体长不足1.5米,是世界上最小的海豚,因其仅分布在加利福尼亚湾北部而得名。它们的命运,和同样分布在加利福尼亚湾的加州湾石首鱼Totoaba macdonaldi,意外地联系在了一起。

加州湾鼠海豚。 ↑

“滋补品”金钱胶传统上来自于石首鱼科的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随着黄唇鱼数量的急剧下降,商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大洋彼岸的另一种石首鱼——也就是加州湾石首鱼。

因为使用刺网对加州湾石首鱼的非法捕捞,使得与石首鱼体型相仿的加州湾鼠海豚成为了兼捕的对象。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内,加州湾鼠海豚的数量就从上世纪末的约600头,下降到了至今的19头。而对仅剩的加州湾鼠海豚进行的迁地保护,也于2017年底宣告失败。

加州湾鼠海豚,似乎已经难逃灭绝的命运。

刺网示意图。 ↑

No.3

作为消费者,我们能做什么

与渔业捕捞如影随形的兼捕问题虽不能避免,但是渔业从业者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来减少兼捕对其它非目标种类的影响。人们首先在渔具上做出了许多改进。如在拖网上加装“海龟逃脱装置”(Turtle Excluder Device,TED),以使误入渔网的海龟得以脱身;在延绳钓中加入驱鸟装置,加重鱼线的重量使得鱼钩快速下沉,改进装饵速度,以让海鸟远离那些带饵的鱼钩;在刺网上加入声学惊吓装置(Pingers),来提醒海洋哺乳动物远离这些难以脱身的刺网。

海龟逃脱装置示意图。海龟可以轻易逃脱,而其它渔获物则继续被留在网内。 ↑

在政策法规上,渔业管理者也设立了禁渔期和禁渔区,并设立兼捕配额来减少非目标种类的渔获。虽然渔业兼捕作为渔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一定会一直存在,但随着渔业科学的发展和渔业从业者的努力,渔业兼捕的几率正在逐渐地减少。

加入声学惊吓装置来驱赶海豚远离刺网。 ↑

作为一名消费者,我们对减少渔业兼捕这件事似乎无能为力。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对海产品的选择,来支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推出了相应的“海鲜选择指南”。尽管这些指南因为所在区域原因,所列取的种类不一致,但评估原则是基本类似的:优先推荐购买资源量较大的、养殖的、处于食物链较底端的,并及采用可持续方式生产的海产,因为这类海产资源对环境的友好度更高。

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我们在日常选择海产品时,可以参考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推出的《海鲜选择指引》,或台湾鱼类资料库推荐的《台湾海鲜选择指南》。

在食用海产品这件事上,我们应该对它们口味之外的事再多一些了解,在了解之后作出理性的选择。只有这样,“年年有鱼”的美好愿望,才能一直实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