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来越纠结独生子女的我们该回国还是该留英

看了我爸转发给我的文章,好好的一天又阴云密布了!
——-

在孤独中,
人的尊严也会丧失干净。

李老今年七十岁,老伴儿六十八岁。

退休前,李老夫妇都是省城电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培养子女的问题上,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优势。李老的两个儿子,曾经是、如今也是他们老两口的骄傲。夫妇俩的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继续深造,取得了高学历后,如今都在北京定居。

在世俗意义上,有这样的两个儿子,对于任何家庭的长辈来讲,此生都应当算是功德圆满了。而「功德圆满」,也是李老在接受我采访时,除了「理性」这个词以外,最喜欢说出的词语。

但是在我听来,这四个字从李老嘴里吐出,却并不尽是欣慰的情绪,相反,多多少少还有些自我劝慰式的唏嘘。

李老的表述,在我访问到的老人中最有特点,长期的科研思维,使得他的表述极富逻辑性,但又并不显得刻板机械,反而更有一种可信的抒情力量,已至结束采访后,我对他笑言:李老您具有诗人的气质。

李老哈哈大笑,说:科学本来就是有诗意的。

两个儿子远居北京,李老夫妇的老年空巢生活,过了将近有十年了。起初,一切似乎都还和谐,充裕的养老金足够老两口安度晚年,那段时间,两位老人还经常出门旅游,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对在抚养子女上「功德圆满」的老人,却越来越感受到了垂暮生命的重荷。

两位老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尤其到了最近两年,更是每况愈下。李老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老伴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日常生活中,老两口是彼此的医生,一个替另一个量血压,一个监督另一个按时服药。老两口知道控制病情的重要,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其中的一个倒下了,另一个都没力气将对方背出家门,而且,另一个也势必会跟着累倒。

这种担忧在今年年初得到了证实。

当时李老的心脏病突发,幸亏邻居帮忙,打电话叫来了 120 急救车。老伴儿也想跟着急救车一同上医院,被邻居好说歹说地劝住。邻居也是好心,担心老太太跟到医院去只会把自己也急出毛病来。老伴儿留在了家里,可是当天晚上,一个人在家的老太太突然感到天旋地转。依靠平时掌握的医疗常识,老太太理智地没有进行多余的挣扎,而是就地躺在了地板上。躺下后老太太就感觉到完全动弹不得了,整个身子已经完全不受自己的支配。她说,那一刻,她认为自己要完了。就这样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直到黎明时分,老太太的病情才渐渐缓和。她始终不敢动,更不敢睡着,她怕自己一旦睡着了,就再也不会醒过来了。等到第二天,邻居发现了,也是喊来了 120,后脚跟着前脚,把老太太也送进了医院。

这件事情发生后,李老夫妇的空巢生活正式敲响了警钟。

我们不是没有想过去北京和儿子一起生活。以我们俩的收入,即使生活在北京,也不会给孩子们增添太多的负担。但是北京的情况太特殊了。孩子们除了「北上广」,在任何一座城市生活,我和老伴儿的晚年都不会遇到今天这样大的困难。

两个孩子目前在北京生活都算稳定,也都买了自己的房子,这样已经算是「功德圆满」的事了。但要说宽裕,却绝对算不上。两个孩子买的房子,都是一百五十平米左右,合计下来,这两套房就将近一千万了。买完房子,他们的人生基本上就被套死在那一百五十平米上了。因为太不容易,孩子们的心理上,就格外爱惜自己的小家庭、小日子,这种心理,也可以说是自私,但我和老伴儿都能够理解。按说一百五十平米,除了他们各自的一家三口,也够住下我和老伴儿了,但孩子们谁都不主动开口请我们去住。

有一年过年,全家人都在,两个儿媳妇用开玩笑的方式互相说:现在国家人均居住面积的小康标准是三十平米,如果咱们谁家再挤进两个人去,立刻就生活在小康线以下了。也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和老伴儿当时只能相视苦笑。

也许生活在北京,这条「小康线」就是孩子们潜意识中的一个底线,击穿了,在心理上就是对于他们人生价值的否定。他们好不容易在北京立了足,过着还算体面的「小康」日子,我们不能去扰乱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成功的心理抹上一条阴影。而且一个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对私密些的空间,这个观念我们老两口也是有的,让我们和孩子们挤在一起,我们也会替孩子们感到不便。

还有个办法,就是我和老伴儿在北京租房住。可是怎么盘算,这样都不可行。即便我们住在北京了,儿子就在身边,可日子一样是我们老两口自己过,还是空巢家庭,顶多周末的时候孩子们能过来看一眼。这样就等于是白白花了一笔冤枉钱。

思前想后,唯一的出路就是我和老伴儿独守空巢。

对于暮年的生活,我们不是没有做过设计。可现在看,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我们的想法都太过乐观了些。当年我们退休的时候,想着自己老了,绝不拖累孩子们,我们老两口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自从他们考上大学那天起,就已经是“功德圆满”了,从此,在彼此的义务上,都不做强求。那时我们想,我们在自己的老年,依靠自己不薄的退休金,可以游山玩水,完全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直到老的哪儿也去不了的时候,就找一个小保姆伺候我们。

起初一切都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着。我和老伴儿退休后年年去外地旅游,在丽江,我们还租了一间民房,连续三年都在那边过的夏天,自己买菜做饭,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我们自得其乐,孩子们也很高兴,都说自己的父母真是潇洒。因为彼此无扰,我们老两口和孩子们的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样的日子没有过上十年,计划就完全被打乱了。

我们没有料到,自己的身体垮得会这么快。年轻的时候做科研,玩命加班的时候太多,身体留下的亏欠很大,这一点,算是个变量,我们没有计划进去。

怎么办?只有终止云游四方的日子了,提前进入请保姆的程序。

可是,真的开始请保姆时,我们才发现自己太幼稚了。在我们的思想里,花钱请人为自己服务,就是一个简单的雇佣关系,只要付得起钱,一切就会水到渠成。谁能想到,如今请保姆难,居然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了。我们最先找了家政公司,伺候两个老人,对方给出的要价是每月三千元。这个数目虽然也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但还是让我们有些小小的惊讶。

在心理上,我们认为价钱是高了些。老伴儿有些想不通,我还给她做了做思想工作。我说既然是市场化了,这个定价一定就是市场自我调节出来的,是被供求关系所决定的,通过这个价格,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今老人对保姆的需求有多大,供不应求,所以才导致出了这样的价格。你看,我们研究所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三千块钱,可是一个不用受太多教育就能胜任的保姆岗位,也开出了和一个研究人员同等的薪酬标准,这个价格不能说没有一些扭曲。但这就是现实,我们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购买服务,只能接受如此的定价。

好不容易,老伴儿的思想工作做通了,第一个小保姆被请进了家门。事情就这样解决了吗?远远没有。

购买保姆的服务,这种交易方式,远远不像我们购买其他商品那么简单。购买其他商品,基本上还有个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在里面,但购买家庭养老服务,这里面的不确定因素就太多了。具体的矛盾我不想复述,总之,这个小保姆为我们提供的服务质量,远远和我们的预期不相吻合。我们老两口也是自认有修养的人,但是的确难以容忍。于是又换了一个,每个月还多给出五百块钱。但是随着付出的价格抬高,获得的服务质量与预期的落差反而更大了。

就这样接二连三换了四个保姆,最终不约而同,我和老伴儿都决定不再尝试这条路了。我们决定,在我们还能动的情况下,彼此照顾对方。

这里面没有不理性的因素,我们都是学理科出身的,不会感情用事,任何决定,都是经过理性推理出来的。

但是现在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理性思考的确有侥幸的成分在里面。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更是个不可估算的变量,这一点,我们一厢情愿地没有计算在内。

发生在老伴儿身上的危险,让我知道了,现在身边有个人还是非常必要的,起码不会让我们在突发险情的时候坐以待毙。上次老伴儿被救,是因为我们防患于未然,留了一把钥匙在邻居家里。邻居很负责任,我住院后,就担心我老伴儿一个人会有什么不测,一大早敲门问安,没人应门,这才开门看到了躺在地板上的老人。这种侥幸的事还敢再重演吗?不敢了。

现在我和老伴儿又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住院两个人必须一同去,反正以我们现在的身体状况,任何时候都够得上住院的条件。我想啊,也许我们最终的那个时刻,会是双双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彼此看得见对方,一同闭上眼睛。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的确就是功德圆满了。

——现在孩子们是什么想法呢?

孩子们当然很着急,可也只能劝我们再去请保姆。

他们总以为我们是舍不得花那份钱,根本体验不到这种买卖关系如今的混乱——不是你支付了金钱,就一定能够换来等值的服务。他们不知道,这种「等值」的要求,更多的还是指人的良心,是良心和良心之间的换算,可如今人的良心,是个最大的不确定值,最难以被估算和期待。

我们住院后,两个孩子都回来了,其实用不着,他们回来,并不能改变我们需要救治的这个事实,而且,也给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当然,这是理性的看法。但是这一次我不这么认为了,当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的时候,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那一刻,我居然有些伤心,就好像自己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样。老伴儿更是哭得一塌糊涂,孩子们越安慰,她哭得越凶。好在我还算比较克制,如果我也落泪,孩子们会感到震惊的。我从来没有在两个儿子面前掉过泪。孩子们不会理解他们的父母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弱,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也一定是难以理解如今的自己。

在医院陪了我们几天,看我们的病情都稳定下来了,孩子们就回北京了。他们太忙。是我让他们回去的,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在理性思考的时候,感到这么违心。

孩子们走后,我和老伴儿突然变得特别亲。不是说我们以前不亲,是这次事情发生后,我们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情绪变得空前浓厚。

我们俩的病床挨着,各自躺在床上,伸出手,正好可以牵住彼此的手,我们就这样躺在病床上手拉着手,连护士看到都笑话我们,说我们比初恋的情人还要亲密。护士说得没错,我和老伴儿年轻的时候,好像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情重。这就是相依为命啊。我们手拉着手,各自还吊着液体,我觉得液体滴进我们的血管里,就融合在了一起。我还和老伴儿开玩笑,说这种感觉真好,就好像我们两个人都输进了双倍的药物,你的我也用了,我的你也用了,我们这次住院算是赚到了。

在医院里,我和老伴儿商量了出了下一个决定——我们住进养老院去。

出院后我们立刻考察了一下,有几家养老院还是不错的,比较正规,主要是管理相对严格,毕竟是有那么一个机构,为老人提供服务的人员,有组织的管理,这样一来,就杜绝了老人在家养老,保姆关起门来称王称霸的可能。你要知道,老年人的状态决定了,在私密的空间里,相对身强力壮的保姆们,他们绝对是处于弱势地位的。

我们看中的那家养老院还提供家庭式公寓,就是一个小家庭的样式,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我们并不需要过集体生活,每天服务员会送来三餐,自己愿意的话,也可以自己做饭,医务人员会随时巡视老人的身体状况。当然,收费比较高,一个月我们两个人需要交纳六千块钱。这个价格我认为是合理的,吃住、医疗保健都在里面。

入住手续我们已经办好了,现在只等养老院的通知。这家养老院的公寓房很紧张,需要排队。

去养老院,看来就是我和老伴儿的最后一站了。

也许真的是走到人生的尽头了,这段日子在家,我和老伴儿总觉得是在和什么告别,情绪上不免就有些低落。收拾收拾东西,每天夕阳落山的时候,我们老两口就坐在阳台上说一些过去的事情。这套房子我们住得并不是很久,退休前才换的,也就住了十年左右的光景,可是如今就好像是人生前一个阶段的最后一个驿站了,从这个门走出去之后,我们的人生就该进入落幕的倒计时了。

我们这一辈子,传统观念不是很重,自认为我们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应当是各自独立的,可是如今看来,人之暮年,对于亲情的渴望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我们独有的民族性格,而现代性,说到底是一个西方观念,所以,当我们国家迈向现代性的时候,独有的这种民族性格,就让我们付出的代价、承受的撕裂感,格外沉重。

老伴儿现在特别思念孩子们,我也一样,这些日子突然想起的就总是两个儿子小时候的样子了。有时候还会有些错觉,好像看到他们就在这套房子里玩耍。实际上,我们搬进这套房子的时候,他们早已经在北京落户了。这种视觉上的位移,在物理学上也许都能找到符合科学的解释吧,就像海市蜃楼,我想也许不完全是个主观上的错觉。

前两天我和老伴儿做了一个大工程,就是把孩子们从前的照片都整理了出来,分门别类,按照年代的顺序,扫描进电脑里,给他们做成了电子相册。我还买了两部平板电脑,分别给他们储存了进去。我想,有一天,孩子们也会开始追忆自己的童年吧。

这也是给我们进养老院做的准备工作。

要离开家了,我和老伴儿想了想,需要从这个家带走的,好像并没有太多的东西。除了我们的养老金卡、身份证件,好像唯一值得我们带在身边的,就只有孩子们的照片了。人生前一个阶段积累下的一切有形的事物,我们都带不走,也不需要带走了。
请孩子们和兄弟姊妹们好好看几遍这个文章,不多年后,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早做打算和规划吧!!

我和你情况差不多,但是准备处理方法相反。 我是打算基础教育在英国接受,然后考大学考虑回国去,暑假带着孩子回国度假,平时还是父母多过来英国小住。 未来父母养老再回去

支持1支持1

父母65岁看看可以接过来否,父母国内银行卡领着退休费,来这里养老

65岁父母可以合法移民申请投靠子女签证

:):slight_smile:

我爸妈都70+了 他们是希望我在英国呆着, 可能是在国内看到了太多的负面细节吧,吐糟很多 觉得英国好 想我留这, 但是我觉得如果将来有机会还是可以回国再拼搏一下。

我给楼主的意见是
父母方面:父母既然不愿意长待在英国, 那回国也是有发展机会的, 那可以考虑找一个离家里不是特别远的城市呆, 其实父母养老最终靠的并不是子女, 尤其是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 上有老下有小 还没兄弟姐妹帮忙。 所以别把养老的责任在身上挂的特别重, 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第一一定是生活的好, 第二是身体好, 第三是幸福, 最后才到照顾, 而且所谓的照顾其实就是希望能经常见见面 唠唠嗑, 真到了需要体力上去照顾 那是最好找好一些的护理院, 毕竟我们自己的精力也很有限, 虽然这么讲好像有点不孝, 但是事实却是是如此, 父母也不想过多的搅乱我们的生活。另外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追求和爱好也很重要, 不要把所有精力都盯在子女身上, 那不在身边的时候就容易感觉患得患失, 其实这样对自己合子女都不是很好。我和我爸妈每周六都会视频2-3个小时 把一周这里发生了些啥事和他们身边发生了些啥都聊聊, 所以大家都不会觉得心不安, 因为他们有什么事我都知道, 我这有什么事他们也都大概了解。

对于工作方面, 那主要是看你和你老公都是从事什么工作, 如果留在英国和回国工作问题都不是很大, 那就不必要纠结, 如果有房产 那即使是回国 也可以租出去 毕竟英国的租赁制度还是比较健全 回报也不差, 等哪天想回来的时候随时可以收回。

对于子女教育方面, 我虽然还没有小孩, 但是按照我的设想是童年时候再英国, 尤其是小学前, 孩子在没读书之前的时光应该多珍惜在一起, 并且英国的整个社会环境比较稳定, 不像国内很浮躁 大家都在攀比, 一个小孩都要去上什么早教, 基本上是折腾孩子废大人钱包的事, 一点没必要。 但是如果你人在国内, 或多或少会被其他人以及社会环境影响而去随大流。 但是开始上小学了我自己打算是会把小孩带回国, 如果自己有能力一起回国, 因为对比国内外的基础教育, 那中国的还是会比英国的好很多, 并且从小得要有竞争意识, 这里的孩子和社会都太慵懒。 义务制教育完了带回英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当然所有的选择都是在你们家庭能够负担的情况下 无论是金钱或者精力, 不然的话那就是在折腾自己和家里人。 所以不要太纠结, 顾虑必然很多, 但是关键的点其实也就这几个, 别把那些不是这么要紧的点都压到身上来逼自己做选择, 有时候顾虑的太多了反而不好, 顾虑到关键点, 然后做选择。

有一句話叫做回不去的移民路,含義深淵大家自己理解吧!!!

再在国外坚持一下,说不定过几年就有比飞机更先进快捷的交通工具啦,到时候往来英国都不是问题,天涯若比邻:lol

我也是这两年才有了这个想法。也许是觉得父母真的 年纪大了。应该好好照顾他们。他们每次来英国也是及不情愿的,加上路途语言不通还要转车转机的困难, 他们确实不愿意经常来。这个我也能理解,所以我也不坚持让他么来。他们觉得那里生活开心就在哪里。我也是每年回去一次。他们虽然嘴上不说,但我也能 感受到 他们对于 有孩子在身边 的生活是多么的 渴望。我们家 不在一线城市,所以就算我回去也不会考虑去,而且加上房子太贵,估计真的 买不起。上次和先生商量,却发现他对回国有顾虑,他担心国内看重关系,看重学历,看重财富,所有对他来说他会觉得不如在英国自由。 如果在没有遇到他之前,我已经回国了。虽然说回国也不知道 会怎么样, 也许过的不顺心,但是家人在朋友也在,会觉得心里安慰很多。在英国除了 中国朋友, 跟老外几乎没什么 交往,曾经也努力交往,但最终发现都只是自己的 一厢情愿,人家不怎么吧你当朋友。索性后来也不在乎了,自然就变得很独了。

国内人太复杂,英国相对简单,如果你是精英可以考虑回国,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人,又拖家带口,回国须谨慎,国内老百姓活的很苦逼的

呵呵 是啊。我只是普通人。。所以很纠结。

恩 非常有同感。。 越来越觉得在这个国家能交心的人太少太少

呵呵 希望能有吧。

楼主的烦恼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烦恼啊。

我父亲前两年去世以后,就剩妈妈一人在国内了。我家与楼主不同的是,我妈妈愿意来英国住,跟我老公也处得很好。虽然她现在才60出头,身体健康,有自己的爱好,国内外到处旅游,但我也不免担心以后她身体状况会不如现在,以后需要照顾。

研究了英国的政策,65岁以后有机会给dependant parent办居住签证,但妈妈在国内退休收入良好,家乡3线城市有几套房,据说是很难申请到dependant parent签证的,因为必须要证明她在经济上依靠我们。担心她以后会来不了英国定居。

至于回国,我和老公所在行业的工作机会集中在北上广深,我们都是普通人,回国一线城市房价高,收入有可能下降,医疗和孩子教育都是问题。生活质量必然会下降不少,我老公不会说中文,还存在文化适应的问题。所以感觉回国也并非好的选择。

现在也是两难的境地。这两天跟我老公商量,如果妈妈65岁以后申请不到定居签证,不能来英国长住,我们就移民去加拿大,虽然要放弃英国积累的各种,但好歹那里能提供父母团聚的机会。

感觉发帖的都是女生,男的都回国了吧?

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我纠结的不是父母的问题。但待在这里觉得工作生活并不开心,没有安全感。其实并不是融不融入的问题,而是突然就觉得不知道图啥~

有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 越来越感到无法融入外国人的圈子,哪怕是同事也就是口头上说几句. 有个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或者靠中国朋友… 努力辛苦的工作, 交的税又给政府拿去救济一些不原意工作的人… 想投资买个房子因为不知道养老金是否靠铺,但又是这个税那个税, 还没买就已经打退堂鼓了…

我俩也都是 一定会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