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孤悬)闲话女儿的海外教育

看到网上有人写的女儿在英国读书的经历,可能会对有些人了解英国教育过程有些作用所以转载来这里,没有问过原文作者(不知道如何联系),如果原文作者不同意转载那我就删贴。谢谢原文作者(在网上公开分享经验。

孤悬:闲话女儿的海外教育(一)

http://hx.cnd.org/?p=141704

1988年11月下旬的一个阴霾的夜晚,在上海火车西站候车大厅的昏暗灯光下,我正在与太座及女儿告别,准备赴京离境出国。由于获得皇家学会半年的专项资助,使得我能够以‘自费公派’的方式去西南英格兰埃克塞特(Exeter)大学作合作研究。抱着刚过六岁的女儿,望着她那稚嫩萌气的面孔,心中不免有点感慨不已。对于早已年逾不惑的我,这应该是海外拚搏的最末一班车了。于如此紧迫的时间内,能否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中打开局面,站定脚跟,并进而让我们可爱的女儿获得自由自在发展成长的天地呢?

1990年8月20日我到伦敦的盖特威克(Gatwick)机场,迎接了太座携女儿的到达。经过一年另九个月的分离后,一家人终于又团聚了。回到在大学所在地的埃克塞特(Exeter)市的家中,看到女儿在温水澡缸中拨弄玩具戏水的欢乐面孔,除了未能为女儿早点提供稍微像样一点的生活乐趣的愧疚之外,为父之乐的心情亦溢然于胸中。

由于太座和我两人皆在大学里有全时科研工作,所以当务之急是要为女儿找一所学校。在8月下旬英国小学暑期结束开学前,我们带着女儿找到了一所离家很近的教会办的小学,直接进去想询问一下有关情况。令我们有点惊讶的是,见到校长只讲了一句话“我们夫妻二人在大学工作,女儿8岁,需要就近上小学,不知如何办理?”,就接到校长递过来的一张表格。填上女儿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我们两人的姓名和家庭地址,然后签上我的大名,就完事了。校长收起表格,并没有要看我们任何的身份文件等证明,就讲明天上午九点前,将孩子送来学校就行了。看来,她想当然地认为,住在学校附近的适龄儿童,自然就应该是学校的当然学生。然后校长又提醒我们,书籍及纸笔等学习资料和文具均由学校提供,不需自备。午饭可自备(Packed lunch)或交费在学校食堂吃(School dinner),若收入有问题,需免费可申请。最后,又加上一句,对于像我女儿这样的非英语国家的外国学生,学校配有专门的老师做学习及生活辅导,不必担心。看来,我教女儿的第一句英语,“Excuse me,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is the toilet?”,准备在她第一天入学时备用,可能是‘杞人忧天’了。就这样,女儿在到达英国后没几天,就按暑假后的新学期,正式注册入学而成为一名英国小学的四年级学生了(相当于国内小学三年级。英国小学五岁入学,学制七年)。为了省事和省时间,我们就让女儿每个星期缴费给她的班主任老师,在学校的午餐就吃学校食堂的School dinner。实际上,以后的十年中,直至她高中毕业到大学去,在开学上课期间,她都是吃这种School dinner的午餐的。

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安排女儿的海外教育事宜了。仔细分析一下,应该有下面四点需要考虑;一是,女儿在国内已有两年小学教育的基础:中文已识字不少,并粗通简单的读写,且有着较强的拼音及判别读字的四声基础;数学也已较熟练的掌握了简单的四则运算。二是,英国的小学教育,尽管比较宽松活泼开放,但是数学,尤其是低年级,仍然水平较国内低不少。当然更不会有中文课。三是,当时我们并没有把握,可以一定让女儿在英国完成对她的起码直至大学毕业的教育。四是,考虑到上述的三个前题,我们必须自行解决,按国内小学三年级起的,对女儿的数学和中文课程的教学事宜。以备任何时候,万一需要回国的话,可以无缝衔接国内同年级相关课程的水平。为此,在她们这次赴英之前,我已经让太座购齐了上海出版的从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全部数学和语文的课本及习题册等等带来英国。

具体的实施,其实还是比较简单明确的,即‘两段’原则。 从女儿放学回家到我们从大学下班回家, 大约有两个半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她可以用大约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我在前一天给她布置的语文和数学课后作业(当然,如果她有学校布置的课外作业的话,她仍然有足够的时间应对。只是,起码在小学阶段是几乎没有的)。待我们回家后,太座负责准备晚饭,我再用一个小时左右分别检查她的作业和上语文及数学的新课,时间大约是各占20分钟。教材就是上海版的小学语文和数学课本(以后则分别是托国内的弟妹们买了寄来的初中及高中的相关教材)。授课的方式开始也是非常传统的,即数学课只是按照课本依次讲授原理和例题。只是课后作业题,除了有选自课本自身所带的习题外,还会有选自国内出版的较难的习题集的相关题目及我自己随机随性所编的1-2个“高级”题。主要是用来训练和加强她的思维逻辑性。语文则是不讲解,只是由她自行朗读有关课文。遇到不会读或不认识的字,则记下来,作为课后作业,每个抄写十遍。然后,挑出几个词作为造句的作业,并划出课文中的一小段,作为课后作业抄写一遍。隔几天再加一篇小作文。关键是不管她开始如何抱怨(诸如,她的同学每天放学后,都没有这些额外的东西,而玩得乐此不疲),每周五天持之以恒。

半年后,我发现她的英文除了会话以外,读写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搬家时,一个实验室的英国朋友开一辆小卡车帮我们运杂物。他对我讲,女儿在驾驶室里坐在他旁边,与他讲话。如果他不侧过头来看的话,真以为是一个英国的小姑娘与他交流。可见,8-9岁的孩子学习外国语言的潜力,不是我们这种四十多岁后才出国的成年人所能比拟的。此后,语文的课后作业就加了一项,即选中课文里的一小段,先照着中文抄写下来,接着再翻译成英文。然后,开始在英国这儿购买一些英文原版的儿童读物和原版英文小说,并委托国内的弟妹们,帮忙寻找购买和寄来的这些读物和小说的正规中文译本。这样,她每天的课后中文作业,除了常规的复写生字,按词造句及抄写一小段中文课文之外,还多了把这抄写的一小段中文课文翻译成英文,并在相关的英文原版书中,抄写一小段由我选定的英文,再把它直接翻译成中文。实际上,在检查她的课后作业时,尽管我手中既有原版的英文书,也有国内寄来的原版译本,但我一般并不是拿两者逐字逐句对比的,只是直接读她的中文英文的相应译文。看到有什么读之不顺或感到别扭之处,才把原版和译文拿来比较。这样一方面大大地节省了我的‘阅卷’时间,另外也让她知道,不同文字之间的沟通,并不是一定要一对一地死板不变的,主要在于正确地互相理解和用各自语言的正确表达。从小学四年级(中国学制)开始,直到她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学习前,在这8-9年的时间里,我们两人一起渡过了从“英文童话故事”,“儿童莎士比亚故事集”等直到‘海底两万里’及更深的‘简·爱’等7-8本书籍的浏览和翻译。现在,和她两人一起看那些厚厚一摞的中英文互译的练习本,我们都不知道我们两人是如何渡过那么长一段时间的相互“斗争”,相互“提高”的日子的。

其实,对于女儿来说,两种语言的学习是先后迭次启动的,尽管她的第一母语——中文在时间层面上是先行了有8年之久,并有着2年国内的基础教育。但是,仍然没有顽固到对于她的第二母语–英文的学习有着强烈地阻力,像我们这些人已逾不惑才出国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英语语境那样。另一方面,国内几年的全方位的中文文化浸润熏陶,尤其是小学两年良好的基础教育,又使得她在国外十分薄弱的中文环境中(只是在回到家中时,才有较为稳定的中文文化氛围),能够较为顺利地坚持前行,继续深入提高她的中文水平和能力。而不会像纯粹的英国孩子那样,甚至很小年纪就随父母来到英国的中国孩子那样,学习和适应中文已经像阅读‘天书’那样困难重重了。从我和她共同搏弈在中英这两种文化学习的体会来讲,她的国内小学2年的中文基础教育,对于她的两种语言的互相对比学习提高是非常关键的。而且,中文的继续深入学习和提高,对于她的英文的学习和深入体会,也是助益多多的。所以,她在学校中的英国老师,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会常常惊讶地发现,她对于英文的学习和理解,不但不比她的英国同学差,在某些方面会更全面一点。这可能也就是后来,她能够从理工背景强烈的分子生物学博士,又较为顺利地“华丽转身”为出庭律师(Barrister)的渊源所在吧。

其实,对于女儿在海外的中文学习的目的、要求、方式及程度的考虑是有着三个阶段或层次的变换的。第一阶段,正如前所述,主要是为了万一必须回到国内去完成她的主要阶段教育的刚性需要。她必须首先有中文这个不可或缺的工具作为所有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而不仅仅是语文的这一门课。随着我们在这儿大学工作的成功和深入,学校方面很快就为我们全家办理妥当了在英国的永久居留手续。这样,使我们能随之决定,起码女儿不会需要再回国去完成她的全部教育过程了。这样,继续深入学习中文的目的,就从最低级的在国内求“生存”的阶段,进化到较为高级的在英国“生存”本领的提高了。熟练运用和转换中英两大语言,即所谓的“双语”(Bilingual)能力,将会为她大大拓宽将来在英国这儿的生存竞争空间。但是,随着她的逐渐成长和日益显示出来的能力,我们觉得一般说来,她应该会在这个比较平稳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地开拓发展她自己的生存天地的,仅为生存和发展而言,倒不一定必需这种特殊的“双语”能力了。所以,从第三个层次来讲,因为中文毕竟是在全世界作为母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门重要语言,更为重要的是她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载体。能够较为熟练自如地应用这门语言及其载体,并能与另外一门同样伟大的语言 – 英语在相互比较学习中适当地融会贯通,将会对于她的精神生活,文化享受等等,达到一个更高的,连我们自己也无法进入的境界。所以,对于女儿最后阶段的中文课学习,我们已经不太过于强调诸如生字,造句,段落抄写及作文等技术方面的要求和训练了,而是更多地转入对于中国文化,甚至一些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的方面了。当然,也只是浅尝点到为止。一是,她也不过是一个初习中文只到国内高中阶段水平为止的普通中学生而已;二是,作为她的“教师爷”的我们,也只不过是只有理工科背景的中国文化的“二把刀”罢了。但是,毕竟给了她一些必要的基础,为她打开了了解认识这个大千世界的另一扇窗户,张开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理解,有着非常不同背景和发展道路的,世界两大语言,文化甚至文明的眼睛。在她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如何应用和发展,就要看她自己的“造化”了。实际上,从她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来看,她确实是已经深深地得益与享受其中的。

相对于中文课来讲,数学课就要相对简单得多了。毕竟这是一门普适天下的,具有共同语言的技术课程。我们只是应用国内有关课本教材和一些“高级”一点的课外习题集,来主要提高她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弥补这儿小学及初中前2-3年的数学教育的不足。随着她进入初中高年级及高中(理科班)阶段以后,英国的教材水平及要求迅速提高,开始接近甚至某些方面超过国内相近级次。再加之,自1998年后,我较多地卷入了国内清华大学的科研合作,每年至少有3个月以上会呆在清华,太座在这儿大学亦是工作繁忙,有点顾不过来。所以,在尽量照顾中文教学的前提下,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就主要在于补充一些逻辑思维的强化及具体技能的拓宽了。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们在女儿的海外教育中的一些“加餐”或曰“拾锦”而已。除了这些课后的“加餐”之外,每个周末我们也会开着我们的“小红马”(我们的第一辆汽车,是一辆英国造的小型的红色奥斯丁二手车,女儿称之为她的小红马),带着她在西南英格兰海边和丘陵湿地及一些游乐场所等到处乱转,以提高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欣赏及向往。当然,她的主要的受教育场所和时间还是她的英国学校。她在学校教育中所接触的主要人物,能够给予她很多帮助和关爱的,还是她的英国老师和英国同学。他们所能够给予她的,是我们的“家庭加餐”所完全不能替代的。相信英国学校教育的宽松,活泼,尊重学生,强调主动性和培养自信心等等传统优点,已经深深地浸润在她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在铸造她的思想行为准则中起着不可比拟的影响的。我们自己也反过来通过女儿的成长,越来越多地体会、理解和受到这些理念的影响,而共同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女儿也是我们的老师。起码在我们整个家庭中,互相理解和尊重,也是一个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所学习到的不可或缺的共识了。

孤悬:闲话女儿的海外教育(二)
http://hx.cnd.org/?p=141722

如前所述,在女儿的整个海外教育过程中,在进入大学阶段的教育之前,除了在中文-英文互动和数学方面需要由我们和她一起共同努力,做些日常持久的课外家庭“加餐”之外,还有几个关键的时间点是需要和她一起切实加以注意和应对的。

像在国内一样,在英国这儿的教育路径也是要经过小升初,中考,高考及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研究)等阶段的。小学的七年(Primary school–三年制,Middle school–四年制),如果不考虑私立学校的话,公立学校的师资及教育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中,但还是基本上以居住地而就近入学的。虽然,在小学六年级时有一场全国性的考试(SATs-Standard Assessment Tests),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由小学升初中(High school–四年制)的状况,但是并没有引起我们太多地重视。可能,一是女儿考得相当好,二是我们当时也不太清楚这个考试有什么作用。只是想到孩子尚小,到时间,总会有一个High school要去上的。但是过了一年以后,到了这个小升初的关口,我们才发现还是有一些名堂的。在同一个城市中,High school的师资和教育水平及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素质等,还是有一些,甚至相当的差别的。除了私立学校之外(当然,不同级别的私立学校也是千差万别的),在传统上公立的High school有其前身是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还是普通学校之差别。因为,以前的Grammar school,是为准备进入大学学习的孩子们准备的,以有别于其他的类似国内的中专及技工学校等。所以,这种Grammar school其教育水平及学校的风气均较好。因此,具有这样前身的High school当然应该是培育好学生多的好学校。粗糙来说,大致就相当于国内的重点中学。

在我们所工作和生活的埃克塞特(Exeter)市区,只有一所有着教会背景的圣彼得学校(St. Peter’s School), 是由以前的一所文法男校和一所文法女校合并而组成的。应该是Exeter市最好的公立High school了。但是,其招生名额的60%是面向Exeter教区的有基督教徒背景的家庭的,而剩下的面向“普罗大众”的40%名额,又受到是否有家长或亲戚长辈在圣彼得工作,是否有兄弟姐妹或堂(表)兄弟姐妹正在圣彼得读书及居住处所是否临近圣彼得等等条件的制约。我们当时住在所工作的大学附近,远离这个St. Peter’s School, 临时找房子搬家也来不及了,显然是属于进入这所High school的“弱势”群体了。我们只有试图向大学或系里有关人员求教和求助了。正好通过皇家学会邀请我来大学工作的教授,当时虽然他还没有“进步”到皇家学会的院士,但却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而且是Exeter教区的一个什么人物。所以,他当即通过系里的办公室向教区的主教发了一封密封信件,具体内容我当然不知道。只是他向我们讲,你们是我们大学和系里引进的优秀人才,你们的孩子应该有资格进St. Peter’s School接受教育。反正,过了不久,我们就收到了一封来自圣彼得的公函,言及他们尚有一个学生名额,询问我们是否有兴趣送女儿去他们那儿读书。这恐怕是我们在英国旅居期间,唯一的一次带有“走后门嫌疑”的活动了。随后不久,我们就找到房子搬到离圣彼得学校非常近的地方了(从校门口到家门口,步行只需3分钟)。当然,这已经不是为了让女儿能进入这所学校读书的需要了,而是为了节省她每天大量的赴校就读的路途时间,以用于她的中文和数学的课后“加餐”。St. Peter’s School确实是一所优秀的High school,通过女儿在那里四年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了她在各个方面的突飞猛进的进步和逐步成熟。这对于她的成长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我们至今仍然非常感谢所得到的有着“走后门嫌疑”的帮助。

在四年的初中(High school)教育结束和进入下一阶段的高中(College,或者更准确地说是Sixth form college)教育之前,是有着一个类似于国内的中考程序的。在这里首先要明确说明一下,“College”这个英文单词在英国教育系统中的确切含义,因为对于不太熟悉英国教育体制的读者来讲,是有着相当的混淆不清的。一般说来,这个单词有三个含义(1)大学的相关学院,如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等,就是属于大学的教育体制。这大约与在美国和中国的情况相近。(2)大学的预科。指大学本身所开办的,对于具有高中水平和准备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进行学前教育的机构。多是对于外国学生开办的,一般是一年制。(3)独立高中(或者更准确说是Sixth form college),是对于自初中四年制毕业后,准备以后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的最后一级中学阶段教育。一般是二年制。这可能与英国社会对于人“成年”的认知有关。一般说来,自High school毕业后,16岁的英国年轻人,就被认为是(准)成年人了。英国的法律规定,父母有责任于子女的学业教育,也只是到这初中毕业为止。此后,是直接找工作养生;还是进入相关的职业培训学校学习后,再找工作;亦或进一步进入更高一级的中学学习,准备最后进入大学学习等,原则上都是由学生本人决定的;甚至在父母的监护下也可以结婚成家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儿的College应该就是进入大学学习的准备阶段的简称。

这高中当然也有私立和公立之分。在Exeter市的私立高中不少,但真正正规像样的,只有Exeter School一家,它其实是一个自小学四年级到高中毕业的联办私立学校。而对于社会普适开放的公立高中,也只有一家–Exeter College。从High school毕业的学生,必须经过一个全国的联考(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才能申请进入高中作进一步的学习。女儿的全部课程是以相当好的成绩(9门功课得分是A*,3门是A)通过这GCSE联考的。其实,在通过GCSE联考前,就面临着以后申请进入哪一所高中的选择了。想当然的,这私立高中无论是在师资及设备等教育资源,还是在学生的背景和素质方面,都应该是优势突出的。其结果,当然是毕业后能够进入如牛津剑桥等顶级高校的比率也应该是遥遥领先的。但是,与公立高中相比较,究竟具体状况如何,我们决定做一个比较调查研究。和女儿一起分别参加了这两个高中的招生开放日,较为详细地对比了解了其各自的师资设备教学及学生基本状况等信息。当然最主要的是他们各自学生的出路,即毕业后进入各高校的状况。经了解,对于剑桥牛津这两所英国顶级高校(即所谓的Oxbridge)的录取人数,Exeter School的最高年份是十几名,最低年份是5-6名;而Exeter College则分别是4-5名和1-2名,“剃光头”的年份是没有的。而且也同样有着介绍牛津剑桥要求及向其推荐优秀学生的联系老师(Oxbridge connector)。尽管当时对于私立高中每年高达1万英镑左右的两年学费,我们已经有实力应对了。但是,权衡之下,女儿最后还是决定进入Exeter College 完成她的高中学业。因为,一是她有许多圣彼得的好朋友是去了Exeter College的,二是她有信心冲到Exeter College 的Top 位置,她果然做到了。

英国高校的录取程序是这样的:在每年毕业季的春天以后,会陆续有各门相关课程的全国统一的考试,称为A-level,相当于国内的高考(当然,最后各科A-Level的成绩,是以这次全国统考成绩为主,再加上平日小考和各种课程报告等,按比例参考而加成的)。但是,在A-Level全国统考并得到最后成绩以前,学生们就可以用自己的GCSE联考成绩,在高中阶段已有的各科考试成绩和高中有关老师的推荐信等资料,陆续向全国的有关高校报名了。但是,牛津和剑桥是英国的两个“特权”高校。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会早在头一年9-10月份就开始向这两所高校报名。经过筛选后,被感兴趣者会接到在12月初面试的通知,并且在年底圣诞节前后,就会得到“有条件录取通知”(即所谓的Conditional offer,即要求考生在最后的A-level统考中,相关课程达到什么成绩,方可被最终录取)。这样就等于这两所高校是先于其他所有高校预先挑选好学生的。当然,所有的考生(无论是报了牛津剑桥没有,还是得到其offer没有),都需要再稍后同时自由报名其他高校,并接受面试和得到这些高校的Conditional offer,以免没有被牛津剑桥最终录取的,仍然是水平较高的考生,不至于失去进入其他高校的机会。另外,剑桥大学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在剑桥的Conditional offer通知中,除了会要求3-4门相关课程应达到的A-level成绩以外,还要求考生再参加一个为剑桥所特有的附加的考试,即STEP(Sixth Term Examination Papers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要求考生再选择一门课程的难度更高的STEP考试,并达到相应的成绩要求。最后全国考生根据在毕业年8月份统一发布的A-level成绩表,达到要求者,即可在10月份到相应的录取高校报到了。

女儿实践了她的诺言,在两年的高中学习中保持了在Exeter College中的Top位置。所以她所在高中的牛津剑桥联系老师(Oxbridge connector)极力主张和推荐她报考牛津或剑桥大学,我们也同意这位老师的意见,鼓励她首先报考这两所顶级大学(当然,这两所顶级大学,每个考生只能选报一所)。在仔细地调研了学校的要求和她自己的实力之后,她决定向剑桥大学的鼎级学院,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冲击,报考三一学院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类专业。这恐怕是我们有意识地给她多年‘洗脑’的结果。作为物理学家,我和太座都相信二十一世纪将会是生命科学世纪的观点。所以几年前就不断有意识地向她暗中灌输这种意念,订阅和购买各种宣传生命科学绚丽的杂志、声光材料及文集等让她阅读,使得她“自己”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很有前途的、并值得为之奋斗的前沿学科(不过,通过女儿的实践,最终还是证明了,“理论总是灰色的,而实践之路才是常绿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靠宣传鼓动起来的东西,往往并不是能够长久的,这是后话了)。为此,她还利用暑假到Exeter大学的生物系做了两个星期的小徒弟,又参加了对于“唐氏症”儿童的照料活动,并撰写了一份篇幅不菲的报告,以示自己对于生命科学的热爱并参与了相应的社会活动(其实日后证明,剑桥大学实际上并不是十分看重这种虚头八脑的所谓的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这一点,可能与传说的美国情况有所不同。当然,她的有关‘唐氏症’的报告,在面试时,还是受到了一点青睐的,主试教授还是翻了一翻)。

经过初步筛选,女儿得到了剑桥三一学院将于1999年12月初对她进行面试的通知。届时,由太座陪她赴三一学院面试。我驱车到Exeter火车站去接她们娘儿俩从剑桥面试回来,发现女儿垂头丧气状态不佳。太座偷偷告诉我,女儿在面试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被一直追问到答不出来为止,时间也不短,与她在College读书时的感觉很不同,所以自认为面试结果不佳。我安慰女儿,“要有自信,你是相当棒的。如果剑桥不Offer你的话,那不是你的损失,是剑桥的损失。有的是好大学等着你去读的”。女儿后来对我讲,我当时的(与很多中国父母大相径庭的)态度和对她的鼓励,使她长时间感动和记忆犹新。第二天,她回到College上课,她的Oxbridge connector老师也是这样跟她说的,这使得她从短暂的失落状态中迅速地恢复了正常。12月24日,就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她收到了来自Trinity 的Conditional offer letter,条件是: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四门课程中,任选三门,成绩达到ABB(A-Level和GCSE的评分档次不同,只有ABCD…等等, 没有A*这一档),而在这四门课程中,任选一门,参加剑桥的STEP考试,成绩达到1以上(STEP 的成绩档次是S,1,2,3,U, 即特优,优,良,中和不及格等五档)。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友好”的(Friendly)Offer,表明Trinity对她是相当感兴趣的,是很希望她能够去就读的。其实,后来她的牛津剑桥联系老师讲,他们对你越是感兴趣,越是认为你有潜力,就越是会对你刨根到底地问下去,直到找到你的底线在哪为止。所以,在面试中,很快就“高高兴兴”地结束了的考生,往往是得不到下一步的Offer的。

又经过了半年多的紧张地备考准备,女儿在数理化生所有四门课程中,考出了四个A的全优成绩。而在数学和化学的两门STEP考试中(为了保险,我们和她商议,选了两门课程),考到了数学是S和化学是1的好成绩,完全大大超过了Trinity的 Offer要求。十年一剑,终于铸成,通往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大门最终向她敞开了。

孤悬:闲话女儿的海外教育(三)
http://hx.cnd.org/?p=141770

仍然是太座送女儿去剑桥报到入学。行前,我们对她讲,您现在是又站在一个具有更高门槛的入口前了。尽管,你以前在Exeter,在Exeter College都似乎是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到游刃自如,甚至所向披靡的。但是剑桥大学,尤其是三一学院,那是英国的,甚至可以说是全球的鼎级大学和学院之一,汇集了全英国中学毕业生中的精英翘楚之才。Exeter只是一个英国的中小郡府,Exeter College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公立高中。强中自有强中手,作为一个闯进鼎苑的乡下小姑娘,不可过于小觑您所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当然,亦不必过于妄自菲薄,根据爸爸妈妈当年从省级城市闯入中国的鼎苑的经验和体会,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持之以恒地坚持向前,总会对应得过去,并继续取得进步的。

事情果然如我们所料,不久之后,在我们每周与她的电话通话中,就得知她在数理学习中,尤其是物理的课后作业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一是英国的大学学制较短,一般只是三年,每年有三个学期(Term),每个学期只有不到三个月,而剑桥则更短一些。因此,每堂课教授信息量的庞大是可想而知的。而给一年级大学生上课的多有大牌的教授,甚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教授们科研工作当然是顶级的无疑,但是讲起课来,却要见仁见智了,不一定是年轻的大学生们所能迅速的适应的。女儿一开始仍然沿用其高中的学习方法,认为教授所教的内容,在课堂上就消化理解得差不多了。下课后略一整理,即可进入完成课后作业的阶段了。但实际上,却往往是一个题目进行不多久,就卡在那里进行不下去了。我们告诉她,不必着急,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一个基本不同,就是课堂上讲授的东西和课后作业要完成的东西,并不是那么明显的直接相关联的。下课后先把课堂上教授的内容,参考教材或课本力争理解吃透,必要时,还要到图书馆去参阅一些必要的材料。搞懂理论为先,完成作业为后,是前者的结果延伸而已。我们要她在圣诞节前第一个Term结束后,将她的数学,物理的讲义,课本及习题等等,带回家里来。趁着假期,再给她小小地“加餐”一次。

她的第一个寒假期间,我们又相当融洽地“合作”了一小段时间。其实,作为曾是国内鼎苑大学高材生的她的父母,即使不算■■后又在国内外高校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的提高和多年教学科研工作的底蕴积累,仅靠1962年入学后,念完整齐的三年数理基础课,也足以对她的这大一数学物理学习有所充分地指导了。相信这个寒假对于她今后在科学方面学习方法的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当然,这恐怕也是我们对于她的书本教育问题所能提供的最后的“技术”支撑了。以后,她所进入的生物学,高级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理学等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已经远远地超出我们的认知范围了。

在经过第一个寒假的“家庭加餐”之后,女儿掌握了诀窍,尝到了甜头,信心大增。在一年级学业结束后的考试中,她夺得了全剑桥30多个学院的自然科学类一年级全体学生(大约6-7百人)各科总分第一名的桂冠,得到了学校颁发的奖状。这当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成果,我们也感到十分高兴和为她骄傲。以后,她就越发不可收拾,又陆续得到了全剑桥优秀女生奖等若干个奖项。算是在剑桥和三一学院也小有名气了。所以,有一次他们小夫妻两人回剑桥,三一学院的门房会对她丈夫讲,“您摘走了我们三一学院的一朵花”。

尽管,我们在她的生物和生命科学类的具体学习中,已经没有置喙的余地了。但是,我们仍然企图和她一起在设计规划她的学业前景上争取出点主意。像英国的其他高校一样,剑桥的暑假也是长达三个月之久的(一般是7,8和9月)。在女儿的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暑假,我们都分别和她一起联系安排了到法国巴黎的巴斯德研究院和瑞士巴塞尔的一个生物及生命科学研究所(Friedrich Miescher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在这两个国际上著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重镇,作学习研究助手的工作(打工小徒弟),以拓展她的学术视野和眼光。正好在这两个国家她还可以熟悉并找机会运用一下,她在High school 和College所学的外文——法文。实际上,在这些研究所工作时,她已经不仅可以用法语应付日常生活的需要,甚至可以在研究组的学术讨论会上(Seminar)不太熟练地用法语作报告和参与讨论了。有意思的是,她在瑞士的研究所算是受聘工作,所以她在瑞士政府那儿,有两个月的工作收入及纳税记录。这样,在她年老退休后,可以从瑞士政府那儿得到一点点退休金的。女儿在这两个国家每次工作快要结束是,太座都会过去陪她两个星期。所以,她们也一起游玩了巴黎,尼斯和摩纳哥,以及瑞士的巴塞尔,日内瓦,苏黎士,德国的黑森林等地,算是对中欧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其实,这也是我们防止让她变成只会读书、工作的“书虫子”的措施之一。从她来英读小学后,直到在伦敦读完法学院,只要去度假或有其他机会,包括我们在海外或回中国开会工作等,我们总是与她一起趁机到处旅游“放风”。稍大一点后,还会让她负责先做一些“功课”,参与安排住食玩行等旅游行程。尽管有时她会有所抱怨,但对于锻炼她独自对外处事和增强自信是大有脾益的。

三年大学学习结束后,女儿获得了剑桥大学的自然科学生物及生命科学类的学士学位,并被录取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 国家医药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MRC / LMB –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的博士生。其导师正是她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导师,分子生物学教授,也恰巧是她入学面试时的主试官,还是LMB的一个大课题组的头。MRC/ LMB是拥有很多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诺贝尔奖得主的,在这个领域也是世界级的重镇。届时,英国政府为了鼓励年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设立了一个“博士前基金”(每年20个人。实际上也只是继续了两年,就不了了之了)。获得此项基金的博士生,给予高于一般博士生津贴的工资待遇,纳税并记入工作记录。基于她的大学成就,她的导师为她申请了此项基金,并获得成功。所以,她比一般的博士生要多三年工龄。看来,女儿在分子生物学的领域中获得深入发展的前景是比较想当然的了,路途也应该是比较畅通的了,我们和她本人当时大概都是这么想的。所以,我们这个物理学家的家庭,要出现一个分子生物学家了。但是,现实情况的发展,又一次应了那句老话,“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总是绝对的”。

与相当一部分英国的理工类博士生一样,女儿的博士学位工作也是做了四年(只不过最后一年,因为有其它低年级的师弟,要跟随她的课题继续工作,其导师给她转为博士后了)。本来我们想,在女儿的博士论文完成及答辩前,她就应该考虑继续寻找她的博士后的研究位置了(如果她还想留在高校里,包括剑桥,三一学院或LMB,继续她的研究工作的话)。但是,一直没有看到她有什么动作。直至她的博士论文答辩成功通过,并得到答辩委员会和其导师的一致好评后,我们却突然被告知,她准备申请伦敦法律学院的学生位置,再念两年书,通过国家考试,获得律师资格证书,去做一个出庭律师(Barrister)。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突兀其来的惊雷。从理工科的分子生物学博士,到文科背景的开庭律师,这个转换也太有点过于“华丽”了吧?最先转过弯子来的是太座,她讲“我们女儿的语言能力这么强,人又活泼,应变能力强,为什么一定要窝在实验室里做苦不堪言的学术研究呢?”。第二个做我工作的是我来英国的引荐者(他这时已经进步到英国皇家学会的院士了),他看着我们的女儿在英国从小长大,对她还是有点感情的。他对我们讲,“您们的女儿与您们不同,她是在英国培养长大的一代,当然有着与我们英国年轻人一样的想法。既然有能力去做不同的事情,去获得更高的收入,为什么不去努力争取呢?”。作为一个一辈子在大学里做教学和科研的老科学家,他的这番话,倒使我联想多多。最后,还是女儿自己在向我讲述解释了她的分子生物学和我的物理学,在理论基础、样品制作、实验重覆性和实验结果解析等等方面的异常差异之后,我才比较理智和全面地理解了她的选择的苦衷,并深感遗憾地为我们当初把她贸然引导到这样一条艰难路径的歉意。当然,决定是她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和较全面的调研各种可能途径后作出的,我们的同意与否和疑虑,只是我们的看法和建议,丝毫不会影响她的决定的,她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了。但是,七年的剑桥教育(三年本科,三年博士前和一年博士后)给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剑桥烙印,她已经是一个完全名副其实的“剑桥人”了。她对于剑桥精神的深刻理解也已经完全融入到她的思想和感情中去了。以至于,即使现在,她每年还是会与她的丈夫从伦敦去剑桥访问数次的,并一起再次攻读学位,那是后话了。

孤悬:闲话女儿的海外教育(四)

http://hx.cnd.org/?p=141775

女儿在剑桥的博士学位获得以后,再进伦敦注册就读伦敦地区的法律学院(The City Law School),首先就是学制的问题。按规定,本科是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学生,如果要申请律师资格证明的话,需要再到法律学院就读一年的职业课程(即所谓的BVC – Bar Vocational Course),并通过全国通考才行。而本科不是大学法律系的学生,则需要首先再加读一年的课程(即所谓的GDL-Graduate Diploma in Law),它把大学本科法律系三年中头两年的必修课程,压缩到一年的七门课,学完并通过考试,然后再开始就读另一年的BVC课程。所以女儿需要到这个伦敦的法律学院就读两年,再通过考试,方能从事律师职业的工作。二是学费的问题。按英国政府的规定,就读第二个学位课程是要自费的,而法律学院的学费是不菲的。女儿在剑桥的三年博士前和一年博士后积累了一些钱,应该差不多够她所需的学费。那一年她正好满25周岁,我们为“祝贺”她的这个‘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生日,给她寄了一张一万英镑的支票,为她的伦敦之行‘以壮行色’。但是,她到了伦敦以后,凭她在剑桥的成绩和严格地面试,两年均得到了全额的奖学金和生活津贴,足以支付她的学费和在伦敦的生活费。算是替她自己省了一大笔款子。

两年的学习结束后,女儿通过了她的律师资格证书的全国统考。这种考试每年夏天举行一次,参加考试的就是念完BVC课程的学生。英格兰和威尔士的11所法律学院通过考生的名单是登在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版面上的。通过的考生方可再去各律师事务所申请一年的见习律师资格,如无问题,一年后可转正。一时申请不到律师事务所的,这考试成绩可保留五年有效。女儿当年的考试成绩是她所就读的The City Law School 的全校第四名,当然,总是会申请到相关律师事务所的聘任的。几经考虑和周折选择,她最后作为一个实习出庭律师(Barrister)进入了一个有关税法的事务所(英国律师有事务律师——Solicitor和出庭律师——Barrister之分,Solicitor直接面对欲诉讼的双方客户接活,然后再去找Barrister完活,所以Barrister的客户是Solicitor。只有出庭律师才是要在法庭上与对方律师辩论并向法官陈述案情的,所以对其法律的熟知程度,口才和随机应变能力等要求,要比事物律师相对强一些)。八年的从业律师经历和锻炼,女儿已经逐渐在税法律师这个领域内成长起来,最近更由客户推荐和经过相应委员会的审查,被推举为全英国律师的五百强之一了。在英国法律界,尤其是伦敦的高级律师事务所,一向是“牛剑白男”(Oxbridge white man,即牛津剑桥出身的白人男性)为主流的。作为亚裔女性,女儿能跻身其中,说明客户和同仁们对于她工作的认可。当然,她也是剑桥出身和同时又具有较强逻辑思维的理工科训练背景(这对于税法也是更加有优势的)。

回想起女儿从分子生物学博士到税法出庭律师的华丽转身,使我不禁又想起她在上海的幼儿园(大约4-5岁)时的一个故事。当时她们幼儿园各小班要举行讲故事比赛,她有幸被老师选中代表她们班出战。当然是选中故事,练了又练,连我们家长也被要求配合,在家中与她反复一起练习。但是在比赛那天放学后,她却哭丧着脸从幼儿园归来。问起原因,是她临时改动了参加竞赛的故事,因为没有经过模拟训练,当然是落选了。再问为什么,她讲所有的其他班的小朋友多是讲着相同的故事,毫无新意。所以她就临时决定改讲一个她自己喜欢的故事。我们并没有过分的责备她,毕竟她是主动的要有新意的。这次是20年后,在英国她又来了一次。所以我在她结婚典礼的新娘父亲讲话中,半开玩笑地告诫她的丈夫,“你娶了一个有时可能不按常理出牌的妻子。前两次,都由我这个父亲应对了。但是没准十年,或另一个二十年之后,如果又来一次的话,可就要你这个做丈夫的来应对了”。

事情当然还没有那么快就来到,但是不知道是否端倪已经初露头角了。两年前,她又到剑桥注册了一个在职的英文创作硕士学位课程(Creative writing),今年已经毕业,拿到了学位,带上了帽子。这已经是她的第五顶帽子了。因为,剑桥的学士学位获得后,三年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剑桥会自动赠授一个硕士学位。所以在她获得剑桥的博士学位之后,又得到了一个赠授的硕士学位。再加上一个出庭律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也是戴帽穿袍领取证书的),她已经有了四顶帽子了。她在这一次的学位学习中,一篇重要文章就是采访我们两个人在■■■■■时的一段经历。尽管是用英文撰写,但是对于在中国发生的事情,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等等,她当然要比‘纯粹’的英国人要“得天独厚”多了。我不知道,她是否是真正地想写作,但是这毕竟又是她的另一个兴趣所在,我希望她不要转换的太快,总要在律师工作上再多稳定一些为好。

2015底——2016年初,英国是一个暖冬的天气。此时,我刚刚开始习学按平仄规律填写中国古诗词。就以此“暖冬”为题,填了一首《采桑子》。恰好女儿回家渡圣诞节 / 新年假期,所以她也逞能地就此题目填了一首《减字木兰花》。平心而论,这两首都应是属于小儿科级水平的。因为,我虽然中文还算粗通,但对于尝试填写中国古诗词,也只有2-3个月的功夫,她的中文应该是差我更远的。但是一个自8岁就离开中国,在英国的氛围中长大的中国姑娘,能填出这样的古诗词来,也算是难为她了。我的中文教授和她的两年中国小学的读字四声的基本功,也应该是有点功劳的吧。

采桑子(英伦暖冬, 孤悬)

和风劲送春三岛,
再绽荷尖。
未见莺迁,
又绿冬園姹色鲜。

风漩屡至天河倒,
浪涌屋淹。
朝野心煎,
鲧禹皆难孰策先?

暖冬 调寄《减字木兰花》,女儿

遥期雪降,
却是朦胧春雨样。
未见寒霜,
但窥枯枝崭绿装。

隆冬季到,
雁不南迁河畔闹。
是近年关,
切切迎新万物欢?

真正是“时光似箭,日月如梭”,转瞬间女儿来英国已经几乎27个年头了。当然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两人只不过是在国内外高校做了大半辈子教学科研工作的普通教师,而女儿也只不过是一个尚能勤奋工作的普通年轻人罢了。生命对于我们来讲,也只是一趟必须走一次的旅程而已。但是,女儿对于我们,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讲,是人类物种的繁衍需要,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讲,是对于人类社会积极向上发展的贡献;从人文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则又是保持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的要素。我们这个小小家庭分支,也是人类大千社会的一个细胞。我们也确实应该衷心地感谢上帝,赐予我们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儿,美丽,聪明,勤奋,好学而又善解人意。最最重要的是她的“自主,自立,自强”的天性,省却了我们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的多少困扰和烦恼。我们已是退隐江湖经年的,年逾古稀的老妪老翁了。在过着闲云野鹤般的,采菊圃咏式的退休生涯中,无忧无虑地看着女儿一家人欣欣向荣的温馨生活,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就在前几天(2017年6月17日)我们一家又一次造访伦敦的格林威治公园。女儿再次站立在零度子午线上,像25年前那样携手伫立于我们两人之中,不禁感慨万千。遂撰《双调忆江南》一首以记之,也算是作为这篇回忆长文的结语吧。

双调 忆江南(重游格林威治)

双牵手,笑靥立婀娜。
子午线荷塘远对,负笈人正弈蹉跎。
乳燕欲婆娑。

河汉渡,廿五载飞梭。
苍首妪翁婷女伴,东篱菊咏笑廉颇。
青鸟掠琼波。

*从1992年5月阖家初游格林威治零度子午线,到2017年6月17日重游,整整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了。女儿也从欲婆娑起舞的乳燕脱颖而出,青鸟一冲而飞掠琼波了。
*“荷塘月色”乃清华园胜景之一。

(全文完)

wow, 好文,充满理工男的逻辑性,又有文人的抒情。这位父亲,也是改革开放后,大陆来英国的先驱之一了

不算先驱,我姐夫84年21岁公派来英国的才算先驱

求你姐夫也写一篇分享一下 {:5_137:}

两位学霸养育小学霸的故事,很温暖励志,可惜我家没学霸,不然就有经验可循了。

好久远的故事 {:5_136:}

好长,先Mark,完了慢慢看

学霸有学霸的烦恼,从旁观者马后炮的角度来看,读博士和做博士后那几年是走了弯路。虽然父母没有直接干涉孩子的选择,但孩子会按照父母来model自己的人生,开始的那些年感觉这个女孩就是按照学霸父母来model自己的人生,很多年一直到博士后以后才找到自己的声音。

当然我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5_142:}

It is still long way for you. 所以你不用看。 {:5_142:}

现在培训做Barrister竞争很激烈,mature student越来越多,也难说她没有那几年的积累会走得更顺,毕竟心智成熟还是需要时间的。另外,在她研究的方向,英国也不是世界最强的,可能在求学过程中也感受到无奈,转而追求其他成就感了。

这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父母扶着子女一路成长的故事。
文中父母犯了一个望子成龙的父母的普遍错误,就是以为一路扶着就是最好的,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全然不注意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文中的孩子在剑桥第一年跟不上时算是独立前最后的磨砺机会,可惜被父母给破坏了, 最后只能在工作的碰壁中学习。
这样的父母我身边也有,也是自己特别骄傲的那种。每次看到这种父母就特别气愤,他们自以为给了孩子最好的,全然不知把孩子的潜力都毁了。

人生不可重复,谁也说不准走的路线是不是最佳路线,但回过头去看可能会觉得走了弯路,认识不少人都是本科毕业找到律所工作然后公司资助去读法律资格课程(本科学法律和不学法律的都有),考过资格以后律所再续合同。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如果后来专长于intellectual property那博士经历就有直接用处了。当然学霸就是学霸,想做什么就可以做到什么。很多人都会有意无意的重复父母的人生直到发现自己的style。

当然我这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5_137:}

没有觉得这家父母犯了什么“错误”,也没有看到他们对孩子有什么强制和干涉,在中国家庭里算是开明的了。但感觉这个主人公开始的阶段是在潜意识的模拟父母的人生按照父母的愿望来生活,花了很多年才发现自己的声音,人都是需要在“错误”中成长起来,也许她走的路就是她人生必走之路。

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这样成长

太长了还没全看完, 子女走父母人生路其实很普遍。 我孩子班里16个人,有6个人父母是医生, 这几个孩子志向也是当医生。

说错误可能算说重了,但失误是肯定的。那个女儿拿着父母当model做人生决定就是很明显的问题。如果没有成功学会独立辩证思维,她以后还会继续纠结
其实这个父亲如果不是写得自我感觉这么好,我不会跳出来回复。
我身边就有这种活生生的例子。我老公工薪出身,家里一个博后一个博士一个牛津本科,但无一例外的接触社会就开始出问题,关键他父母还觉得自己非常非常成功……

完全赞同啊。我周围就有父母(一代移民)是理工科博士,就要求小孩(二代移民)也要做博士。殊不知有兴趣做研究是一回事。挣钱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