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下:英国房价有没有泡沫,如果天朝爆掉,英国房价会怎么样?

加油,我的帖子标题也colorful拉,感谢版主

我希望这个帖子里,干货多一些。

前方高能!长文转载。

中国房市泡沫与世界各国百年内的历史没有任何本质不同

2017年3月16日

椒图炼丹炉

我很理解很多人被时代裹挟,出于对史无前例大通胀的恐惧而主动或被动出手参与房市击鼓传花游戏的无奈。不过,强国房市泡沫,在起因、传导机制、经济基础、时代氛围、趋势演进方面与世界各国百年内的历史没有任何本质不同;今天能在四处听见的各种大众言论,与史书上描写的各国群众在各自泡沫活动中的言论一模一样。

鉴于判断拐点区域的价值更大,我们虽然无法精确预测时点,但可以尝试从各国历史中提炼一些捕捉拐点到来的经验和逻辑:

1)杠杆率的高低不是判断债务周期拐点的可靠指标,270%已经很高了,但无碍杠杆率还可以上升到300%、400%;只有出现足够比例的债务人凭借自身收入和现金流无法按期还本付息、以至于只能变卖存量资产才能清偿为购买资产而举借的债务时,这才是拐点区域出现的基础逻辑。这类似于企业资产负债率120%、但现金流不断仍没事,资产负债率50%、现金流断裂就必须破产清算的逻辑。

由于金融市场大多是边际交易定价,这个比例不一定需要很高,越是流动性差和信息不透明的市场,需要的比例越低(美国2008年危机前是低单位数的止赎率)。由现金流不能供养债务而造成的房屋止赎率和贷款违约率上升是价格仍然平稳时促使拐点出现的关键因素,但这个过程是在经济其他方面的合力作用下逐渐演变成形的;当价格向下趋势出现后,房屋止赎率和贷款违约率会被反过来驱动大幅上升,最终形成负反馈。

2)上述基本逻辑的形成历来都少不了紧缩政策作为催化剂。美联储在2004-2006的紧缩就是刺破泡沫催化剂的典型,且是主动的、基于认识到当前泡沫已足够可怕而出手;强国投鼠忌器,并承担无限责任,最多二成动机主动紧缩,八成可能则是在外围紧缩的影响下被动跟随。从历史看,大萧条、平成泡沫破灭和次贷危机前,都出现过一段时间以紧缩为目的的名义利率上升,泡沫破灭后才出现名义利率的大幅下降(但实际利率大幅上升),均被后人归结为主动刺破泡沫。如今强国被动紧缩的驱动因素就在资本外流、贸易环境恶化和汇率问题上。问题复杂,不予展开。

3)但凡主动紧缩,其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决策者认识到泡沫巨大,害怕继续吹大的严重后果,必须在政治上把责任担起来,导致决定出手紧缩。虽然政体不同,但在这一点上并无分别。所以说强国完全不考虑主动紧缩,也不正确,只不过多目标下经常犹豫摇摆而已。有时候你会觉得泡沫制造者为何如此短视,其实它是在特定阶段把其他政策目标的优先次序放在了抑制泡沫和维护金融稳定之前(如去库存优先于去杠杆,家庭加杠杆取代企业加杠杆),并相信自己有腾挪分步的空间;但由于落实这些优先目标会带来泡沫继续吹大的后果,早晚它还要回到通过紧缩控制泡沫的目标上来。问题来了,没人会把出手紧缩的目的设定为主动刺破泡沫,都想横盘化解。现在事后回顾,都说历史上三场著名的衰退是主动刺破泡沫,甚至说是用力过猛的政策错误,其实不然。泡沫这东西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绝对水平,绝无横盘可能(双轨制也不能),出手紧缩力度过小不起作用,会导致逐渐加码,最终超调。事后看像是犯了错误,实则蕴藏着危如累卵下的逻辑必然。所以未来情况紧急下的被动反应式紧缩和情况平稳时的主动决心式紧缩的互相穿插交织(货币、税收、监管等领域)会是形势演变的一条主线。

但需要强调,虽然逻辑和路径很清楚,但这些都要和大众情绪发生共振方可发挥作用。过去无数猜顶失败的原因,除了全球货币政策尚未转向、居民储蓄尚有安全边际、无效固定资产投资催生的不良债务尚未积累起引起质变的足够存量等核心因素外,很重要的原因还有全民信仰。大众情绪的支撑将见顶时间续命几年十分容易。大众信仰什么时候打破、情绪什么时候转向,这不是逻辑能够捕捉的;我没有这个预判能力。

如果从历史中寻找线索呢?2004-2006年,美联储共15次加息,利率从1%提高至4.75%;1989-1990年,日本央行6次加息,利率从2.5%提高到6%。这次的形势可能会演变为拒绝在加息上过多跟随、并逐步降准对冲资本外流,但能否完全抵挡加息+缩表的紧缩效果,似乎并不乐观。一个巧合的数字是:2007年1.5亿外储规模到2014年巅峰时的4万亿之间的差额,刚好等于美联储目前4万亿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与1.5万亿目标规模的差额。

回到开头的问题,资产泡沫形式表现的通胀虽然驱使大众身不由己的参与,但趋势逆转后家庭、企业和金融机构会忙于修复受到重创的资产负债表,借贷意愿下降,届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会失效,出现典型的债务通缩,可能不会出现你们想象的津巴布韦、委内瑞拉和金圆券的情形。所以,成天把印钞、放水挂在嘴边,并以此作为投资依据,以对抗通胀保值为由投身资产泡沫洪流的做法是危险的;债务周期上半场的逻辑不适用于下半场。

非常好的分析。说一下自己的看法:1.房地产泡沫注定会暴涨然后崩溃,已经不可能软着陆。不要嘲笑日本,所有人都不能改变的是命运,中国也一样。2.泡沫最终会以耗尽居民储蓄的形式破灭。过去两年,居民背上了将近10万亿的债务,迟早反映到现金流上,并引发局部的泡沫破裂。3.外部环境会促进泡沫破裂。
我的对未来路径的看法是:不管美联储加息几次,欧洲央行缩减QE,日本缩减QE,中国很可能因为各种泡沫拖累,强忍着不加息,继续加大放水,严格资本管制,对抗规律,维持泡沫,与全球央行背道而驰。房价上天,债务天量。最后,泡沫不是被紧缩戳破,而是被现金流枯竭的内爆和汇率崩盘压破。

贝总和我观点非常相近了。但我相信强国还是不时会做出一些主动紧缩,以响应外部收紧,比如房产税、MPA广义信贷考核调整、资管新规等,虽不完全针对房产,但客观上会起到收紧的效果。当然这些政策的东西会朝令夕改,绝不可迷信,还是要盯紧核心的那几个因素

贝先生试图用模型去预测唐朝帝魔地产泡沫的顶点,去年由于娃娃要出生老婆要落户帝都上车买房,入手的房子仅仅八个月又涨了快一倍,不知道该庆幸还是后怕,唐朝就是这么神奇。贝先生很有思想,也很有才华,他在预测房价见顶时北京很多地方又涨了一倍,引用他的原话,预测未来本不是一件靠谱的事。

不管被动与主动,没钱买,租房子住,房子使用的黄金时间也就交付使用后10来年,10年后电梯等公共设施设备就要开始进入维修期了,居住生活质量逐渐降低。还要跟着孩子的学校走,学区房?有关系足矣,钱留着交赞助费也是投资。反正人生还有几十年,走着瞧……

1000多万一套的学区房,找几个这样的家长,估计够办个学校了。然而在北京绝大多数能买1000+学区房的家长并没有渠道交赞助费。

所以工农兵大战地心引力的关键就是信心。房产谠的级差地租&限购政策、开发商的饥饿营销、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合谋的地王炮制,加上以链家为首的中介公司完美配合,共同促成了财上海们那句光彩夺目的口号:京沪永远涨!完美的社会心理学操纵案例

精英和权贵的自私,中产的懦弱,底层戾气民粹倾向,这样走下去,如果结局不好,谁也没有好下场。说一句得罪所有人的话,中国经济上太右(只考虑资本的立场,基本决策基本被利益阶层左右),政治上太左(不能倾听更多的意见,听不到也不重视民意)。大城市生活成本奇高,二万美元一年活的像要饭。

能否认为即便是建国初社会主义改造,也不过是私有资本变为国有资本,而资本一直被优待的境遇没变过?

其實不用長篇大論的!泡沫與危機都是國家行為!中國人民的高儲蓄,早已經讓統治者垂涎三尺!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暴發戶的弱智,使得絞殺不費吹灰之力!呵呵

总结下博主观点:房地产泡沫-紧缩-大规模还不起月供拐点来临-泡沫加速破灭,趋势清晰不可逆转,房地产迟早药丸;但是国家紧缩不够坚决,中国人与生俱来爱存钱,信仰房子,让这个拐点来临时间会推后,多久不知道,至少几年吧;结论:风险临近,现在别高杠杆买房了

其实上峰也很为难,不把过剩洪水引到砖头水泥上去,就要跟他们一块儿抢美元和粮食。当下这种zf鼓励的奇葩房价泡沫现象,不过是他们二害取其轻的结果。

刚才研究一些数据,很奇妙, 英国GDP,可能很多人不会去关注到,英国GDP 2015 全年是 2.5-2.6万亿美元, 2016全年 大约是 2.6-2.8万亿左右。。而2017年4月13日,根据,Zoopla的报道,“目前整个英国地区房地产价值和今年年初相比下降了2900亿美元,如今的英国地产总值约为7.93万亿美元。” 英国楼市 对 GDP 比值 280%, 这个泡沫,当年07年次贷危机,美国的地产/GDP比值才 200% 左右,英国楼市这个泡沫,仅次于天朝!

【转发】时寒冰:蔑视新周期的力量是危险的

美联储3月重新开启加息,新周期的特点依然有效。人们逐渐发现,不仅没有走出这个魔咒,反而,把自己套得更深了。
我们不能残忍地或者自高自大地认为,这种严厉的促使资金脱虚入实的做法行之已晚。但也不得不说,现在的补救措施,已经错失了太多宝贵的机会。
新周期并没有改变。只是被拖延了一下,而这种拖延,实际上凝聚了更加可怕的力量,是以更大的风险释放为代价的。
2016年是一个新周期的起点。我在《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中,做了详细的分析。新周期,是危机次第释放,动荡不安的周期。
由于许多经济体不愿意面对危机,不愿意面对调整的阵痛,继续通过刺激政策延缓阵痛,延缓调整。于是,在我们看来,原本应该通过调整的商品价格,由于去产能等干预,掉头向上。这种干预短期来看,让阵痛似乎变小了,然而,疼痛并未终止。
这种投入或者赌注其实是一种巨大的冒险。因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以前用一元的投入就能换来几元的回报,而现在几元的投入,还换不来一元的回报(鉴于统计数据的差异较大,姑且用这种表述吧)。
试图改变新周期的赌局,其实已经失败。
这不是一两个国家政策的失败,而是大面积的失败——而后将演变成溃败。
当美联储在3月份重新开启加息,所有人都意识到,新周期依然在到来,或者说,新周期的特点依然在有效。人们逐渐发现,不仅没有走出这个魔咒,反而,把自己套得更深了。
在新周期中,全球将重新迎来巨大的痛苦。所有的所谓企稳,所有的所谓向好,所有的经过美化后的经济数据,都是假象,都是画皮。没有人能够阻止经济规律发挥作用,蔑视周期的力量是危险的。人们觉得水是可以把玩的,但是,当水以海啸的形式出现,却可以轻易席卷一切,吞噬一切,毁灭一切。遗憾的是,人们眼中只有可以肆意玩弄的水,却没有摧毁一切的海啸。
从2016年,我们就进入到了一个万分宝贵的时间段。争分夺秒,与危机抢时间。在这个阶段,应该大幅度减税,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强民众的消费能力。在这个阶段,应该挤压房地产泡沫,促使资金脱虚入实。在这个阶段,应该挤压金融泡沫,防止影子银行以狰狞的面目出现,给经济带来灭顶之灾……
所有的这些应该争分夺秒做的事情,要么进展缓慢,要么,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进行。所以,我们看到,房地产泡沫更大了,影子银行更大了……当风险以更疯狂的速度累加,你还在期盼资本市场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我只能说,这种想法实在太冒险了。
新周期并没有改变。只是被拖延了一下,而这种拖延,实际上凝聚了更加可怕的力量。这种拖延,是以更大的风险释放为代价的。当决策者突然醒悟,突然意识到风险的时候,开始以前所未有的严厉手段,促使资金脱虚入实。这种严厉的调控措施,以严厉打击投机为目标,以给投机者教训为目的——这种态度的转换,是很多人所忽略的。很多人,依然在用固有的看待调控的方式,来看待当下的调控。这实在是一种离谱的错误。
我在《雄安——超级转折点与炒房者的末路》 中说:没有对炒房者的一次全面大洗劫,不可能有中国经济的涅槃重生。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政策正在给出的明确信号。雄安背后,隐藏着的,是中国经济格局的一场巨变,而我们都将目睹这场巨变。
这种严厉打击投机的行为,应该早点行动。我不能残忍地或者自高自大地认为,这种严厉的促使资金脱虚入实的做法行之已晚。但我也不得不说,现在的补救措施,已经错失了太多宝贵的机会。当资本把投机当成一种习惯,再把习惯发展成为一种本能,再从本能发展成为一种信仰。失血过多的实体经济要想换来新鲜血液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因为,如果不能在国内投机,那些资本,就可能考虑出海投机。当投机以信仰的方式根植于人们的心中,一切都不可挽回。
新周期是危机集中爆发的时期,很少有人能够置身于事外。这场危机的强度,或许,将大于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总和,这场危机,将伴随着冲突与战争。我们从来没有走出过危机——尽管错误曾经给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安慰或者快感。
新周期,我们都将是历史的见证者。

加拿大楼市泡沫破裂 最大房贷商股价一日暴跌60%
http://finance.ifeng.com/a/20170428/15326906_0.shtml
加拿大这个是亚马逊的蝴蝶,很可能引发西方阵营楼市泡沫的连锁反应。

重磅!中美“隔空推手“,万亿资本面临生死劫! http://www.laohucaijing.com/news/124752/

“上周,有两件大事,冥冥中注定相联。一件是中国开了国家金融安全会议,一件是美国减税政策重磅出台。此次龙盘虎踞的中美万亿资本中,有多少会等到飙风,又有多少等到的将是生死之劫。或许中美这两件大事,并没有考虑对方,但现实中,却构成了兵不相接的角力,不妨叫做隔空推手。”

来源:政经纵横谈

上周,有两件大事,冥冥中注定相联。

一件是中国开了国家金融安全会议,一件是美国减税政策重磅出台。

美国减税对中国的最大考验,在于它实乃是美元加息周期的标配,以期美元可以拉开与其他货币的利率身位,以连续加息,完成雷霆一击,最终以某个大国的经济与金融崩塌。届时,人民币能不能继续咬定美元,你松我也松,你紧我也紧,将决定世界财富的转移方向。

此次龙盘虎踞的中美万亿资本中,有多少会等到飙风,又有多少等到的将是生死之劫。

或许中美这两件大事,并没有考虑对方,但现实中,却构成了兵不相接的角力,不妨叫做隔空推手。

很好很好,外部压力向来是一个国家改革与前进的动力,对美国如此,对中国更如此。

▌01 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我们没看到?

首先是中央4月26日开的国家金融安全学习会议。高层集体学习国家金融安全,规格之高,无出其右了。印象里,还没有其他方面的安全要提升到这样一个高度来学习,比如普遍认为重要的军事安全。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我们没看到?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金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经济越是发达,就越是如此。它分配财富,重构阶层,引导国家的走向。

这要感谢核武器,是这门技术的突破改变了世界财富的重新分配方式。以前大国都是通过战争来最终分配财富,现在大国之间不敢直接打仗了,金融成了世界财富最主要的重新分配手段,在一国之内也是如此。一个很简单的金融重新分配财富的例子,就是房地产。

2013年,我说过这个现象。这里引用一下:

假如在2000年,北京某人到银行存了10万元钱,每年利息5%,10年后,这10万元变成了16万。当年的房价是0.3万元/平方米,10年之后,房价涨到了3万元/平方米。10年前,他这10万元,能买30平的房子一室一厕,10年后,只能买3平方米,也就是一个厕所。

他的那一室哪里去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被他自己的存款抢劫了。

这个过程是这样的,银行拿到了他的存款,会根据存款,来发放贷款给开发商、购房人以及投资者,银行发放贷款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创造货币。创造多少货币,则要根据存款准备金率来决定。

假若存款准备金率是20%,银行第一次可以贷出8万,这8万元一般会接着被贷款人或者其他人存入银行, 然后银行又可以贷出6.4万,一直循环下去。最终,那笔原始的10万元钱存款,累计就可以创造50万元的贷款。

每次银行贷款之后,社会上总体的货币就会多一些,货币一多,房价自然就要上涨。当货币创造的速度远超过物质财富的增长速度时,到银行存款的人,就吃亏了。

而这正是当前的现实。2008年之前,1块钱GDP创造,对应的是不到2块钱的货币投入,现在1元钱的GDP增长,对应的是差不多是6元钱的货币投入。

从个人投资方面来说,有人做得不够好。但是,从整个社会来说,这就不是不够好的问题了,而是财富重分配的问题。

从现实来看,往往越是钱少,越是到银行存钱,而越是富人,则越是喜欢到银行贷款。随着银行货币创造的大爆炸,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而穷人拿的往往都是货币,富人则借来货币购买资产。结果就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对这种情形,有经济学家说:“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

这是客气的说法,实际上这是穷人在帮助富人抢劫自己。

当这样的抢劫,没有制度约束的时候(这是政府该做的事情,最典型的制度就是房产税,从制度上杜绝囤积房子,多套以上重税,发达国家这方面做得不错),最后的结果就是巨大的风险。

因为最后,存钱的也意识到了,自己被金融搞穷了,必须要赶上这趟车,砸锅卖铁,借遍亲友也要买房,不能抢劫别人,至少不能被别人抢吧。

▌02 福祸相依,生死同门,盈亏同源

如此一来,资产价格的顶点就来了,体现之一就是钱荒。

为什么会出现钱荒,因为存款的人少了,贷款的人多了。所以,银行要用高息揽款,就出现所谓的钱荒。

2012年2月到2015年3月是一段中国频现钱荒的日子。这个钱荒表明上看是缺钱,实际的意思是,当时的居民收入水平下,房价最高水平也就当时那个价格了。

本来应该歇歇了。

但是,2013年,央行干了一件事情,创造了另外一个大杀器,那就是同业存单。居民的存款不是不够了么,那就让银行相互之间创造存款。与我们的存款放到银行之后,银行要留出一部分准备金不同,这个玩意不用留出准备金,A银行创造一个存单,给了B银行,B银行等于就有了一笔大存款,自然又可以根据这个存单,创造出更大规模的贷款或者其他理财业务。

从2013年12月,到2017年,同业存单从300多亿,到现在7万多亿的存量。4年间暴涨近200倍。

而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487家银行公布的2017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合计规模约15.31万亿元。

想象一下,这15万亿的存单,能衍生出多少影子银行,支撑多少房贷,支撑多少房企的拿地?以及各路神仙的海外资产买买买?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同业存单为主的金融创新,所衍生出来的贷款与理财,可以说是这几年来钱生 钱,支撑资产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根源所在,它让中国一线二线的房市,在2015年后空中加油,再创新高,远远超过了居民收入能够承受的水平。当然,也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甚至是基本完成了阶层的固化。

然而,福祸相依,生死同门,盈亏同源。

同业存单是银行资产扩张的大杀器,但也是未来杀死资产的大杀器。

因为,它对利率高度敏感,一旦央行加息的话,这些存单就会很快地萎缩,过期不续,这样的话,银行扩张赖以凭借的“存款”,就会迅速减少,没有信贷杠杆的支撑,资产价格就可能会大跌,最后火烧连环船,引起巨大金融风险。

从这双刃剑的特点来看,它倒有点像当初引起美国次贷危机导火索的CDS(信用违约互换)。利息低的时候,可以大量创造货币,支撑几乎全体美国人都去炒房,而一旦升息,就会迅速压缩货币创造,引发地产崩盘。

这恐怕是当前最大的金融风险所在。所以,这次会议应该是地产盛宴结束的最有力宣告。

在地产领域高杠杆扩张的首富们,未来几年或许将过上紧日子,要提防一不小心成为首负。这些万亿资产的主人们,现在的紧张或许前所未有。

当然,央行不会轻易加息,理想的道路是,这个炸弹要慢慢拆!

▌03 美元加息周期的标配

但是,这世界上不只一个央行,还有美联储!

这正是特朗普减税,对中国的考验所在。这也是这次中央会议里提到的一句关键的话所指:

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形成的风险外溢效应,有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外部冲击。

翻译过来就是:小心美国的政策突变。

比如这回的重磅减税政策。税收说到底是国家行政成本与福利成本的代名词,美国之所以能够、也敢于去搞大规模的减税政策,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另外一方面则是美国社会运行机制的高效与成熟。

特朗普摆明姿态,不怕美国政府关门,就是关门也要减税,这一点恐怕是其他国家难以做到的,我们这里即使是降低行政成本,都这么难。

减税是美国人的内政,是美国强化自己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的主要手段,无可厚非。就像中国打压影子银行,金融去杠杆,也是在抑制资金外流,减少对美国资产价格的外部支撑,美国也不能说什么,道理是一样的。

减税对中国的最大考验,在于它实乃是美元加息周期的标配!

里根的第一个任期,克林顿的第一个任期,都出现过大规模的减税政策,而伴随而来的就是美联储连续加息。而这一次特朗普的减税相比于里根与克林顿时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目前透露的草案是,将大幅削减企业税税率,从35%降至15%;一次性征收海外利润回流税,仅此将可能搅动海外2万亿美元的美资利润。

而个人税税率将从7档减少至3档,分别是10%、25%和35%。此外,个税起征点几乎翻了一番。还将可能废除遗产税等。

如果得以落实的话,美国的总体税率将掉到24%左右,在全球税负排行榜中将由第16位下降至第34位。在全球GDP排名前6的国家中也将处于最低水平。

这将带来几个预期。第一是美国企业的盈利会增加,那么,股市就会有继续上行的动力;其次,减税会引导全球资本进入美国。这样的话,美国的市场资金就会沉淀很多,有利于给创业等经济活动提供充裕的资本。

最关键的一点是,由于更多资本进入美国的预期,将给美联储加息提供一个更友好的环境。过去的两个强势美元周期里,我们都看到了在加息的同时,美国企业并不缺乏资金。这是美国虹吸全球资本的结果。也就是说着,美国加息的一部分负面效果,是由外部市场承担了。

因此,减税方案一旦落地,也就意味着美联储的金融战略收官步伐,可能更快,加息也会更快。目前的进度来看,2018年,减税完成落地。

现在联邦基金利率是1%,正常话的应该是4%左右。美联储若加速升息,届时,我们还能不能慢慢拆弹?

2013年我曾谈到,中国在资产价格方面越是压住,美联储冒险的可能性就越低,甚至最后接受中美G2的现实。反之,美联储就会越有动力去冒险,中国实现真正的G2就越难,人民币就越是为美元所囚禁。

不要忘记,美联储上千名经济学家中,至少100人盯着中国的各种数据看,我们决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想当初,在上个世纪80年代,密特朗一度扛住美元加息的压力,不愿意紧缩,法国法郎一夜之间跌掉20%,最后不得不被动加息,保卫法国法郎。

今天的中国是当时的法国所不能比的,但前提是必须约束住我们的资产泡沫。

▌04 万亿美元的转移方向

当前,美元跌到了98与99一线。凭借美国自身的复苏步伐,恐怕很难越过103一线,与我在2013年的预测一致。

但遗憾的是,今天的我们与2013年相比,房地产价格又升了一个级别,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受阻,这给了美联储强势美元战略更大的空间,也压缩了我们的破局能力,在货币政策上比2013年比是空间小多了。

在《红楼梦》里,探春有一席话,可谓治家治国的金玉之言。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阳极则阴,强极则辱。

一切都不是空穴来风。

太平洋两岸的这一场会议与一个政策,相对而展开。而在资本与金融角斗场之外,特朗普地缘战略长袖善舞,撬动中美俄三角,在资本与原油重地的东北亚与中东,推进战争星火战略。

这些当前最惊心动魄角力,最终所图,仍然是要美元可以拉开与其他货币的利率身位,以连续加息,完成雷霆一击,最终以某个大国的经济与金融崩塌,来填补全球资产狂欢留下的大窟窿,小国是不够吃的。

届时,人民币能不能继续咬定美元,你松我也松,你紧我也紧,将决定世界财富的转移方向。

而此刻龙盘虎踞的中美万亿资本中,有多少会等到飙风,又有多少等到的将是生死之劫。

闹,房闹,医闹,都不是事,跟造反是天壤之别

社会阶级固化 寒门难出贵子 是未来的必然。欧美日都是这样。只有在轰轰烈烈的大动荡或者大改革中才会有大洗盘。改开30年就是这样的机会。

说的对,普通百姓该吃吃,该喝喝,吃掉用掉才是自己的,身价没个几百M英镑的没必要烦恼经济走向问题。

中国已经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家庭到00,10后,基本都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数套房。人数最大的是老年人群体,未来养老可能会抛售大量住房。房子不是那么稀缺,特别中国城市造了可供几十亿人的房子,严重过剩。

以美元计价,英国资产已经相比10年前缩水。但是对比美国房价地价,英国未必便宜。中国345678线和英国北部房价基本没有泡沫。

中国家家都有几套房是不可能的,还有很多人没钱的,我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壮年都买不起中国一线城市的房子。我们这里真的看不到中国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劳苦大众们

以美元计价,英国资产已经相比10年前缩水。但是对比美国房价地价,英国未必便宜。